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鴨─升級版的品牌鴨問市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家禽中,鴨肉不及雞肉普及,在一般的大超市中很難買到。然而,特定食材卻非牠不可:冬天進補要吃薑母鴨;蛋黃酥、皮蛋要用鴨蛋;炒菜中的各種「金沙」系列也是非鴨不可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些料理必須用鴨肉,有的是說得出道理的:鴨蛋的蛋殼較厚不易破,且蛋黃較大,製成的鹹蛋黃品質相對穩定、有份量感。有的不一定說得出道理,為什麼鴨肉就一定比雞肉補?鴨肉在火鍋中耐燉,那換成土雞肉不就行了嗎?但民間約定俗成就是要吃薑母鴨,沒得討論。

價格較高的鴨肉,占有一定的市場,業者也不斷推出升級版的鴨:知名的「櫻桃鴨」,是自北京鴨育種改良而來,近年引入台灣養殖,之所以稱為「櫻桃鴨」是因為由全球最大肉鴨品牌、位在英國櫻桃谷的「櫻桃谷牧場」所育成。 

▋櫻桃鴨、玫瑰鴨、是美鴨、玉露鴨 

彰化是養鴨大縣之一,除了主打櫻桃鴨的販售,並延伸出「玫瑰鴨」、「是美鴨」、「玉露鴨」等不同肉質特色的鴨搶攻市場。 

台灣養殖、食用鴨肉的歷史悠久,於清代《台灣通史》即有記載番鴨的存在。台灣街市間更有諸多不同的鴨肉料理,常見的如夜市的鴨賞、鴨翅;從大陸傳來的烤鴨,也早已融入台灣生活的日常。 

台灣食用鴨的歷史約有300多年,於《台灣通志》已記載了數種鴨類:番鴨、盧鴨等,如今台灣所飼養之鴨可分為兩類:食用菜鴨和蛋鴨。其中食用菜鴨包括:改鴨、北京鴨、番鴨及土番鴨等品種;蛋鴨則以褐色菜鴨為主。 

過往養鴨亦是台灣農村常見之風景。1965年自台灣電影《養鴨人家》中,即可窺見台灣早年養鴨之盛大情況。現今台灣的鴨類飼養則以雲林、屏東、彰化為主,並以土番鴨為主要飼養品種。 

探索更多
龍眼─柴燒龍眼乾,助吳寶春在世界烘焙賽奪金
台灣物資不豐的年代,盛夏之際到龍眼樹下奮力一跳,摘下一束龍眼,撥開褐色的外皮,瞬間出現晶瑩剔透的白色果肉,隱約還可以看到中間黑色的果核,看起來像極了眼珠子,滋味甜滋滋,這就是早年台灣孩子最重要的童年回憶。
永續森林五感療癒─產地餐桌之旅
25年前,聯合國森林論壇訂定了四項全球森林目標,希望藉以應對森林損失並防止退化,重新定義了森林的發展方向,同時改善了倚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,並有效推動森林資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金針花─觀為花、食為菜、用為藥
盛夏之際,到台灣東部的金針花產地欣賞澄黃的壯闊花海,之後再享用產地限定的新鮮金針花湯、清炒金針花,是很夯的旅遊行程,尤其是台東的太麻里、花蓮富里的六十石山、玉里的赤科山,場面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