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麻糬─中國?日本?客家?身世成謎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,流行於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華南地區,名稱各異。台灣常見的麻糬,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什麼台灣會稱呼「麻糬」?其實沒有史料可以定論,只能說,不排除是閩裔台灣人受到客家麻糬和日本和菓子的影響;而日本和菓子可能是由中國傳入的。

麻糬的發音和日本語Mochi相近(本意為餅,譯名和菓子,經常有餡料,較大又有餡料的稱「大福」);客語發音為「粢粑」(無餡料),福建閩南語漢字為「麻糍」(無餡料)。 

▋客家人逢年過節必吃麻糬

由於本身僅具有淡淡的糯米香氣,故經常包餡於其中或沾黏粉衣食用以增添風味。甜鹹皆宜,較常見者有以花生糖粉或芝麻糖粉作為餡料或粉衣,和以紅豆或綠豆等作為餡料者。 

過往以勞動為主的台灣農業社會中,特別是客家族群,吃來易有飽足感的麻糬便是每逢節日、喜慶招待客人的點心,頗有族群儀式感。 

原住民族中之阿美族亦有以小米製成的麻糬,稱為「杜侖(turon)」,現在已成為花蓮知名伴手禮。 

近年台灣食品商製作美味彈牙的台灣麻糬,外銷海外超過50多個國家。產品品項繁多,加入各式台灣水果口味、甜食內餡等麻糬都可見到,還有限定的珍珠奶茶、古坑咖啡口味!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威士忌─台灣橫空出世,躋身全球頂級產區
知名美劇《金融戰爭》(Billions)曾出現台灣威士忌,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:「誰能想到,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!」此言不虛,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,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,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,形成獨特的「台灣風土」風格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