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刈包─虎咬豬諧音「福咬住」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問:如何向台灣人介紹漢堡?答:「美國的刈包。」問:如何向美國人形容刈包?答:「台灣的漢堡。」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灣人依循節氣、節日吃食,其中有四個重要節氣食物,分別為「清明潤餅、端午粽子、中秋月餅、尾牙刈包」。 

刈包,是尾牙時犒賞員工常見的料理,樣子像錢包,討來年發財的喜氣。

刈包以小麥麵粉製成白胖討喜的包體,當中夾入花生粉、酸菜和香菜,抹上濃郁的醬香後再放上數塊肥瘦相間的滷肉,即成早期節儉年代中一道引人饞涎的美食。

如今,隨台灣經濟成長、生活富足,刈包已成為街市間尋常小吃。 

▋過去僅在節日食用 

台灣現存史料中,關於刈包最早之詳細記載為1927年,台灣士紳黃旺成於日記記錄:

"
"

今天是舊曆的尾衙(牙)傳來要求做虎咬豬為職工慰勞。」

其中虎咬豬(開口麵皮像老虎)即指刈包,當時台灣小麥為稀有穀物,麵食價格遠高於米食,因此僅特定階級或特定節日能食用。 

而「虎咬豬」音似台語所謂「福咬住」,內夾的酸菜於客家話中又稱為福菜,因此刈包不僅代表珍饈,更有討口彩之福氣意味。 

今日,刈包不僅是深受台灣人喜愛的小吃,更曾成為國宴主菜之一。

隨台裔廚師在國外大放異彩,刈包開始在海外流行。台灣則有數家老店至今仍在製作絕頂美味的刈包,亦有數家入選《米其林美食指南》,是台灣不可不嘗的美味小吃之一。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