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灣人依循節氣、節日吃食,其中有四個重要節氣食物,分別為「清明潤餅、端午粽子、中秋月餅、尾牙刈包」。
刈包,是尾牙時犒賞員工常見的料理,樣子像錢包,討來年發財的喜氣。
刈包以小麥麵粉製成白胖討喜的包體,當中夾入花生粉、酸菜和香菜,抹上濃郁的醬香後再放上數塊肥瘦相間的滷肉,即成早期節儉年代中一道引人饞涎的美食。
如今,隨台灣經濟成長、生活富足,刈包已成為街市間尋常小吃。
台灣現存史料中,關於刈包最早之詳細記載為1927年,台灣士紳黃旺成於日記記錄:
「今天是舊曆的尾衙(牙),傳來要求做虎咬豬為職工慰勞。」
其中虎咬豬(開口麵皮像老虎)即指刈包,當時台灣小麥為稀有穀物,麵食價格遠高於米食,因此僅特定階級或特定節日能食用。
而「虎咬豬」音似台語所謂「福咬住」,內夾的酸菜於客家話中又稱為福菜,因此刈包不僅代表珍饈,更有討口彩之福氣意味。
今日,刈包不僅是深受台灣人喜愛的小吃,更曾成為國宴主菜之一。
隨台裔廚師在國外大放異彩,刈包開始在海外流行。台灣則有數家老店至今仍在製作絕頂美味的刈包,亦有數家入選《米其林美食指南》,是台灣不可不嘗的美味小吃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