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有耆老云其差異在配料不同,油飯用料豐,撒上櫻花蝦、香菇、魷魚等鮮料;而米糕過往視作點心,份量小,吃巧勝吃飽,故配料僅肉燥、魚鬆、小黃瓜。早期米糕以竹筒盛之炊蒸,故得名「筒仔米糕」。
看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發掘台灣的美好與特色,2012年舉辦「食在有趣」活動,2016年主題是「筒仔米糕」,2017年為「台灣刈包」,2018年則是「三杯雞料理」,持續深耕台灣文化美食,並行銷世界。
筒仔米糕看似大同小異,但就是有店家能做出名氣來,且產生了群聚效應,台南全區密布排隊店,台中清水一帶則成區域性聚集。
如今,筒仔米糕遍及台灣街市之中,米其林美食指南中,台灣南北皆有米糕專賣店入榜。台南入榜的是落成米糕,澆上肉燥、小黃瓜片、魚鬆、花生,配上四神湯,材料看似尋常,但口味不凡。
台南排隊店不少,下大道蘭米糕澆上古早味肉燥、魚鬆、醃黃瓜片,大碗加上滷丸子;保安路米糕,滷丸子、魚鬆、醃黃瓜片是標配,滷肉切得極碎。
台中清水一帶筒仔米糕店頗為密集,其中王塔是排隊店,創於1933年,米糕用料有五花肉、蚵乾和蝦米等。放了筒仔米糕不常見的配料:蚵仔,等於「海陸小食」。
台灣知名文學家葉石濤先生,曾在其小說中寫下食用筒仔米糕的美好記憶:一碗是不夠的。然而小吃吃的就是這種意猶未盡,下次還會再來。筒仔米糕依然以其小巧的小吃風格,令嘗者感受那迷人的意猶未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