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蘇的身世頗為「顯赫」,要談要從4億年前談起。前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享有「蕨類教父」之稱,多年來到處演講,不斷宣揚台灣蕨類的可貴,以單位面積計算,台灣可稱得上是全世界的「蕨類王國」;4億年前蕨類稱霸植物界,動輒20、30公尺高。
已滅絕的恐龍,正是在蕨類大樹之下或悠遊或獵食。直到松柏杉這類裸子植物取代蕨類地位,蕨類開始演化變成小型化、附生或成長在當今主宰地球的樹木之上或地下、岩石間。山蘇,又名鳥巢蕨,主要附生在樹木之上,最明顯的特徵是孢子囊長在葉脈上且有線狀孢膜。
台灣有三種原生的山蘇,大多生長於中低海拔山區(500-2500公尺),最早由原住民族作為野菜食用,其嫩芽先端捲曲,質地柔滑嫩脆,四季皆可採食。最早由阿美族發現食用,1991年後,由於國人對野味的需求升高,開始大量種植,因此逐漸躍升為餐廳、山產中的嬌客。主要產區在花蓮及台東。
山蘇可作為藥用及觀賞之用,嫩芽搗碎可做創傷敷布,亦為原住民族使用的藥草之一。
台灣的山蘇品種包含山蘇、南洋山蘇以及台灣山蘇,其中以南洋山蘇口感最佳、嫩芽較大,為主要的食用品種,也是種植面積最廣者。山蘇同時也是很好的觀賞植物,因無須長時間日照,適合栽種於室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