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紅藜─超級食物台灣原生版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藜麥,因其全營養的特性而有「超級食物」、「未來食品」美稱。2013年,聯合國宣布為國際藜麥年,旨在表彰安地斯山區原住民的貢獻,他們以永續經營的栽培方法,以傳統方式保存藜麥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藜(又稱彩虹米或台灣紅藜)和藜麥同屬不同種,是台灣原生種作物,於2008年正式更名為台灣藜。台灣的原住民族自古以來就將紅藜視為重要的食用作物,並且因其出色的發酵特性,被廣泛用於釀製小米酒的酒麴原料,也可與糯米或芋頭共煮,成為竹筒飯或粽子。

▋鉀含量為燕麥的100倍,鈣為米的50倍

現代研究發現,紅藜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和植化素,具有保健和抗氧化的功效,因此被譽為「穀類紅寶石」。紅藜作為台灣原住民多年來主要栽種的作物,也順勢嶄露頭角。

農業部研究指出,台灣藜含有豐富的鈣、磷、鐵、鈉、鋅、鎂及鉀等礦物元素,其數值皆比其他常見的穀類來的高。尤其鉀、鈣與鎂的含量特別高,例如鉀為燕麥的 100 倍、香蕉的 12 倍;鈣更是米與燕麥的 50 倍與 7 倍,故可以做為植物性鈣質之一重要來源;鐵與鋅之含量各為燕麥的 17 倍與 10 倍。


探索更多
啤酒─水果、香菜、茶都能入酒
啤酒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酒類之一,5000年前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壁畫上即見蹤跡。
節氣食「魚」─餐碗中的永續海洋
根據漁業署的資料,全台有超過200座漁港,海鮮餐廳隨處可見,而台灣的海洋文化不僅體現在餐桌上的美味,更深植於對海洋生態的尊重與保護。結合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SDGs目標14——永續海洋與教育,台灣亦透過如東港櫻花蝦的限額捕撈等措施,展現出實踐永續海洋發展的決心。唯有真正理解並尊重海洋,方能建立起持續的生活方式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麻糬─中國?日本?客家?身世成謎
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,流行於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華南地區,名稱各異。台灣常見的麻糬,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