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紅藜─超級食物台灣原生版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藜麥,因其全營養的特性而有「超級食物」、「未來食品」美稱。2013年,聯合國宣布為國際藜麥年,旨在表彰安地斯山區原住民的貢獻,他們以永續經營的栽培方法,以傳統方式保存藜麥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藜(又稱彩虹米或台灣紅藜)和藜麥同屬不同種,是台灣原生種作物,於2008年正式更名為台灣藜。台灣的原住民族自古以來就將紅藜視為重要的食用作物,並且因其出色的發酵特性,被廣泛用於釀製小米酒的酒麴原料,也可與糯米或芋頭共煮,成為竹筒飯或粽子。

▋鉀含量為燕麥的100倍,鈣為米的50倍

現代研究發現,紅藜富含蛋白質、膳食纖維和植化素,具有保健和抗氧化的功效,因此被譽為「穀類紅寶石」。紅藜作為台灣原住民多年來主要栽種的作物,也順勢嶄露頭角。

農業部研究指出,台灣藜含有豐富的鈣、磷、鐵、鈉、鋅、鎂及鉀等礦物元素,其數值皆比其他常見的穀類來的高。尤其鉀、鈣與鎂的含量特別高,例如鉀為燕麥的 100 倍、香蕉的 12 倍;鈣更是米與燕麥的 50 倍與 7 倍,故可以做為植物性鈣質之一重要來源;鐵與鋅之含量各為燕麥的 17 倍與 10 倍。
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荔枝中的混血兒─夏日嬌客玉荷包的惜時永續之路
玉荷包籽小、肉厚、汁多甜蜜,是市場上長年受歡迎的品種之一,每每看見紅中帶綠、外皮有棘尖、形如荷包的荔枝上市時,也代表夏天即將來臨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