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彩色粄條──美濃的永續發展與實踐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美濃彩色粄條,在地米食結合永續理念,傳承百年竹仔門電廠綠能灌溉,滋養豐饒物產,讓粄條不只是美味,更是永續發展的實踐。

◤文.圖 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條是客家傳統吃食代表之一,更是美濃代名詞;今日,一碗彩色的粄條不只代表對傳統飲食的創新,也是美濃實踐永續發展的縮影。

彩色粄條是新一代美濃人以在地米與天然蔬果創作而成,以稻米競賽的常勝軍「高雄147號米」為基底,浸泡軟化後磨成細米漿,加入地瓜葉、火龍果、甜菜根、蝶豆花等蔬果汁調色,後倒入模具中蒸熟,約30秒至1分鐘成柔軟粄皮。蒸好後放涼固定,脫模再切成條狀。彩色粄條可用於清燙、涼拌、湯食或炒製,保持無添加、天然食材和手工製作,呈現健康又美觀的客家特色。

美濃客庄,除了粄條、紙傘,還有許多具地方特色的物產,如高雄147號米、白玉蘿蔔、野蓮、橙蜜香番茄等。 

1909年是美濃發展的重要時刻,該年,竹仔門發電所竣工,為全台第三座水力發電廠、南台灣的第一座發電廠,更是一項綠能結合水利設施的工程。

它開啟南台灣電力時代的同時,發電後的尾水也流入水圳作為灌溉之用,使美濃可耕種的水田面積擴增8倍,達4,100甲。美濃成為南台灣重要穀倉,開啟自1936年起二期水稻、一期菸葉的70年繁華歲月。 

▋在地優質米結合創意 

2002年則是另一個關鍵時刻,這一年,台灣加入WTO,面對菸酒公賣局的改制,以及菸葉逐漸停止種植的衝擊,美濃農民在農會協助下,經十餘年的轉型,除了高雄147米每年一億五千萬元的產值,野蓮、敏豆、橙蜜香番茄,也於市場上各自創造出約4億元的產值。 

現今,竹仔門發電所的舊機組已功成身退,新機組接下傳承的火炬,以竹門機組的新名稱,持續為南台灣提供綠色能源,而發電後的尾水依然流入獅子頭圳灌溉田地。

農民也接棒發展地方特色,和農會攜手以產銷履歷、有機、地產地銷的概念發展友善農業,契合聯合國近年所推廣的「Sustainable Gastronomy」理念,不追求產量,以一期稻作、一期裡作的耕作節奏,讓物產更豐富、土地有休養生息的機會。新一代的美濃人,也以在地的米、食材及創意,製作出彩色的粄條,和農民一起成為永續發展的實踐者。 

探索更多
品味澎湖的大海─漁村美食一探究竟
深夜的澎湖潮間帶,戴著頭燈的蒙面婦人正在「照海」(tshiō- hái),彎著腰、翻著石頭,找尋隱藏在礁岩石縫下的珠螺、鐘螺、爛腳仔(澎湖特有種章魚)。(圖片來源:Rene)
餐桌上的民族植物學─原生台灣味、山林裡的古老香料
近年來一直在討論什麼是真正的「台灣味」,我們走下餐桌、走入產地在山林聞見屬於台灣的「香」,這些原生植物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賜,更是展現台灣飲食文化的風味繪卷。(圖片來源:豐年社)
金門高粱酒鄉之旅─從戰地到創新,品味高粱文化之美
金門,這座島嶼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,而其中酒文化更是其獨特之處。踏上金門,彷彿時光倒流,穿梭於軍事據點、歷史建築之間,感受著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。而金門的釀酒歷史,正是這座島嶼文化的一部分,承載著戰地到人文品味的轉變。(圖片來源:金門酒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