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羊肉爐不僅是一道料理,更是深植人心的「進補」文化表徵。每逢冷冽時節,一鍋藥膳香氣四溢的羊肉爐,便是驅寒暖胃的最佳慰藉。台灣羊肉爐發源於南部地區,尤以高雄岡山與彰化溪湖兩地最為著名。日本時代已有流動攤販販售羊肉料理,但當時尚未發展出火鍋形式的羊肉爐,當時較多的是羊肉湯、羊肉羹、炒羊肉等料理。直至1970年代後,火鍋形態的羊肉爐才開始廣為流行,並逐漸成為冬令進補的標誌性美食。

中醫認為羊肉性溫,可益氣補腎、暖中祛寒。當與當歸、黨參、生薑、枸杞、黃耆等中藥材一同燉煮,更能發揮驅寒補氣、強健體魄之效,特別適合虛寒體質者與年長者。湯中加入草果等香料,既能去腥開胃,也體現「藥食同源」的智慧。

多元經營,羊肉饗宴更完整

羊肉爐的魅力,不僅在於其濃郁的藥膳風味,更在於它能融合多元食材與烹調巧思。例如,新竹老字號「水尾張家」選用雲林北港羊,其飼養過程中餵食天然草料,因而肉質緊實、香氣溫和;部分店家堅持以炭火慢燉,為湯頭增添一抹樸實的炭火香;亦有新銳業者大膽融入原住民香料馬告,為傳統湯頭注入清新的檸檬胡椒氣息。

羊肉爐既延續了傳統的食補文化,也映照出台灣當代飲食的多元活力。此外,台灣羊肉爐已有部分品牌與產品透過參與國際食品展、取得如清真Halal的國際認證等方式,逐步開拓國際市場,特別在針對穆斯林市場方面獲得發展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