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層塔是栽種歷史悠久的植物之一,五千年前印度就有種植紀錄,品種眾多,各地有不同稱謂。其學名中的Ocimum源於希臘字ozo,意為「氣味」或「香味」。
九層塔之稱呼,有一說法為因其花序層疊如塔狀,而「九層」非指其剛好九層,而是以九引申為多,用以形容此種植物花序層疊繁多。九層塔並非台灣原生種植物,台灣的九層塔,一般認為最初應是17世紀時由荷蘭人引進台灣,後適應於台灣的風土氣候,成為特殊的地方品種。
九層塔有兩個品種:其一為莖呈紫色的紅骨九層塔,因香味濃郁,常見於台灣的三杯料理中;另有白骨九層塔(或是青骨九層塔),莖呈綠色,葉片具清香,適宜作湯底清燉,亦常見於鹹酥雞中提香解膩之用。
不論是紅骨或白骨九層塔,若從遺傳分子標誌結果觀察,皆為台灣的特殊地方品種,與其他品種之羅勒不同。九層塔喜歡曬太陽,台灣以中、南部為主要產地。
台灣一般將九層塔與羅勒分開稱呼,當提及「羅勒」時,所指為西式料理常用的「甜羅勒」,風味較紅骨九層塔柔和;此外,泰式料理打拋豬使用之「打拋葉」,其實亦為羅勒屬之植物,因自泰語神聖羅勒音譯而來故讀為「打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