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語俗諺「有錢吃鮸,無錢免吃」,不僅押韻巧妙,更深刻蘊含了過往的社會現實。早期在台灣沿海漁村,鮸魚因稀少而價格高昂,被視為宴席上的上等魚貨,只有富裕人家能在年節或婚宴享用。這句俗諺因而在漁村流傳開來,利用「鮸」(bân)與「免」(bián)的諧音,生動道出貧富差距。

一魚多用:鮸魚的價值與料理文化

鮸魚屬於石首魚科,在台灣俗稱「鮸仔魚」,主要分布於西部沿海及澎湖海域,產季集中在冬春之際(約11月至翌年3月),多以定置網、延繩釣和拖網捕撈。牠被譽為「十大台灣名魚」之一,肉質鮮美、捕獲量小,長久以來是老饕眼中的珍品。其魚肉細緻,宜以清蒸凸顯原味,亦常見於煮湯或紅燒;魚肚富含膠質,適合煨煮或砂鍋煲湯;魚頭則多用於熬製家常湯品。除了料理應用,鮸魚的魚鰾可製成花膠,是傳統「四大補品」之一(鮑、參、翅、肚中的「肚」),價值甚至高過魚肉。這種「一魚多吃」的智慧,不僅展現了庶民惜物的精神,也反映了其經濟價值,更說明了鮸魚在台灣飲食文化中的珍貴地位。

由於產量有限且需求殷切,鮸魚價格長期居高不下,導致了過度捕撈與棲地破壞。如今在市場上要尋獲野生鮸魚,已不若往昔容易。為此,台灣遵循多項國際漁業與海洋生物保育公約,例如1995年的《魚類種群協定》,積極參與跨界魚類資源養護,這對鮸魚等洄游性魚類的永續有重大意義。同時,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亦致力於鮸魚的人工繁殖與種苗培育研究,為該物種的保育提供技術支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