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灣本土羊肉,味道鮮甜、幾乎無腥羶味,但產量極少,在養羊隻約28萬隻,每公斤500元左右;進口羊肉,幾乎都是老綿羊,腥羶味來自公羊的荷爾蒙,但價格才130元,所以台灣本土羊肉飼養量節節敗退,市占只剩5%。
羊為馴養極早之家畜,一般飼養上區分為山羊與綿羊,台灣畜牧業則以山羊飼養為主;羊肉在台灣一直被視為滋補強身與產後調理的重要食補材料,羊肉爐成為冬季特色菜餚。坊間流傳有「一黑、二黃、三花、四白」的羊種顏色購買偏好。
台灣常見的山羊品種,可依其用途區分為肉用山羊和產乳山羊兩類,品種來自世界各地,常見之肉用山羊品種有墾丁山羊、台灣黑山羊、波爾山羊;產乳山羊則有撒能山羊、阿爾拜因山羊、吐根堡山羊;努比亞山羊則是乳、肉兼用之品種。
台灣所飼養的山羊品種中,較特別的是墾丁山羊,該品種為結合三品種優勢所育成之肉用山羊,以黑色波爾種公羊,與努比亞及台灣黑山羊恆春品系雜交育成,擁有波爾山羊的快速生長與耐粗飼、努比亞山羊的優良肉質及良好母性,並兼具台灣本土黑山羊的抗病及黑毛色。
墾丁山羊長得快、肉質佳、環境適應性強,於2015年通過農委會新品種登記,正式命名為「墾丁山羊」,未來可朝建立特殊品牌羊肉產品與用途的方向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