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豆有將近40%的蛋白質,成為素食者最好的蛋白質來源,零膽固醇卻富含纖維與醣類的特性,符合現今健康飲食潮流所需,有「田裡的肉」美稱。
黃豆長久以來在台灣飲食中扮演重要角色:豆漿、豆腐等各式豆類食品,釀製為醬油、豆瓣醬等發酵食品;提煉製成大豆油,甚至近來超夯的「植物肉」,都是黃豆產物。
當黃豆發芽長出綠色帶毛莢果,並於種子尚未完全成熟之際連莢採收,即為「毛豆」。目前,台灣毛豆以屏東為主要產地,因為品質優於東亞其他國家,有「綠金」美稱。台灣毛豆尤其受到日本居民歡迎,出口約有80%銷往日本,在日本市占率將近5成。
台灣是食用黃豆的大國,但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,自給率不到1%;而農民所栽種的黃豆皆為從國外改良的品種。然而根據史料,1928年日治期間,就有日本人在新竹發現野生的原生種「台灣黃豆」,桃園新屋、大溪、台北淡水、高雄及南投霧社也都有分布紀錄,但一直沒有量產食用。
2004年,台灣大學植物科學所名譽教授黃增泉,再度於南投萬大水庫松林分廠附近發現台灣黃豆種原並進行復育。復育的原生種子小如芝麻,約一般改良黃豆的1/10,雖然尚未具備食用價值,卻是台灣農業技術、研究力的展現,是維持生物多樣性、避免毀滅性病蟲害的重要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