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民生日用市場到批發型集貨市場的轉變,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由政府設立的「卸賣市場」,戰後因政權移轉,雖一度回歸民間經營,但在1949年省政府通令規範下,大多已回歸由各縣市政府管理或輔導。
果菜市場是最早成立的交易市場,顛峰時期全台高達70餘家,隨著都市擴張、市容整頓等需求,現已逐漸整併至50餘家。
由於雲嘉南是台灣蔬果的主要糧倉,台灣規模最大的產地果菜市場當屬雲林西螺果菜市場,批發後再運到最大消費市場大台北地區。
台北的第一果菜市場(萬華)、第二果菜市場(濱江)最具有行情參考價值,是影響全台蔬果價格的重要指標。濱江市場建立了全國最健全、最先進的果菜拍賣制度,緊鄰的上引水產,以優質高等食材特色一炮而紅,將傳統髒亂批發市場印象直接拉升至觀光景點的位階,成為本地人和外國觀光客打牙祭的餐食據點。
台南市的新化果菜批發市場,更是結合觀光元素,設計屋頂的植栽觀景平台,搭配波浪梯田與環景步道,期望另闢結合食與農教育的新道路。這些市場共同促進了台灣農產品的流通與發展,成為連接產地與餐桌的重要橋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