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瓜之父」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全中和,從1998年起收集地方特色種原,再選育高雌花品系作為育種親本,不斷嘗試,育種出的山苦瓜「花蓮1號」至「花蓮8號」各有不同商業價值,不斷上新聞。
1~3號主要做為山產店炒菜用。其他品種命運則大不同,因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把苦瓜納入「中草藥保健產業」化重點研究目標,4~8號品種「華麗轉身」參與計畫大學研究使用。
山苦瓜是原住民餐桌上的日常菜餚,很多家庭會種植於庭院之中,令其攀繞圍籬之上,煮飯時隨手就摘取食用。山苦瓜除了瓜體本身可食用之外,原住民亦會採收山苦瓜葉煮食,靠近部落的山產店中因此常見到這道菜餚,甚至在一般的菜市場已可見到山苦瓜。
山苦瓜生性強健、少病蟲害;喜溫暖、耐熱性強但不耐寒,全株有特殊氣味,較一般苦瓜矮小。山苦瓜又名野苦瓜、短果苦瓜,為台灣原生種作物,蹤跡遍布全台,從頭城、花蓮海邊山上、雲林河灘乃至恆春都可以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