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林下經濟─森林裡的小農產品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森林經營是長期的投資事業,動輒數十年,林農無法單獨靠造林的收入維持生計,從環境永續的角度思考,必須要有其他配套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了確保並分享森林生態系的服務價值,台灣推動適地發展林下經濟政策,在2019年訂定發布「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」,開放原住民保留地、私有林及國有林租地造林等土地,經申請核准從事森林冠層下經營森林副產物的行為。

農業部門經盤點研究制訂林下經濟技術規範,要求林下經濟以維持森林植被,不施用除草(蟲)藥劑及不施用化學肥料等不同方式經營栽培。

▋藥材、食用菇類是大宗 

截至2024年上半年,已陸續開放林下經濟經營品項包括段木香菇與木耳、台灣金線蓮、森林蜂產品、台灣山茶、馬藍(別名大菁、山藍)、天仙果(別名羊奶頭、牛奶埔)等。

林農可在不影響國土保安、林木生長及不誘發災害等前提下,利用林地內的生態與環境特性,在林下栽植合適的耐陰性森林副產物,如藥材、食用菇類等,並以「混農林業」的概念經營,以增加經濟收入。

探索更多
永續漁業─台灣是全球前 20 漁業國
台灣四面環海,遠洋、沿近海及養殖漁業發達, 名列全球前 20 名漁業國家,秋刀魚、鰹魚、魷魚等遠洋漁獲量甚至位居全球前三名。
山葵─阿里山上的台灣綠金傳奇
山葵,原生於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,日語音讀為「わさび(Wasabi)」,台灣常以擬音「哇沙米」稱之。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