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載於2022年《紐約時報》中文版的美食版專文討論「台灣炸雞」,使鹽酥雞、炸雞排成為繼珍珠奶茶之後,最廣為人知的台灣美食之一。
鹽酥雞可追溯到1970年代的夜市,某個台灣攤販為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,心生創意,將雞肉切成小塊、沾粉油炸,加上胡椒等簡單調味料製成,結果受到市場歡迎。
鹽酥雞,是台灣夜市口味「暴力美學」的又一實踐,台灣人心中最佳宵夜代表。切為小塊的雞胸、雞腿肉,加入醬油、米酒、大蒜、五香粉及各家「秘密調味料」醃製,裹上各攤特製炸粉,酥炸起鍋後灑一點胡椒或辣粉,擱上一些蒜頭及九層塔,便成就一份典型的鹽酥雞。
今日,鹽酥雞攤位上不會只有鹽酥雞,亦有各種炸物,充分展現台灣人對於吃食的創意與熱情。
肯德基炸雞橫掃全世界,但強龍不一定壓得過地頭蛇,面對台灣國民美食鹽酥雞無敵的草根勢力,可能是恰好,也可能是順勢,在1992年推出了雞米花產品,就當作是向台灣鹽酥雞致敬的友善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