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載於2022年《紐約時報》中文版的美食版專文討論「台灣炸雞」,使鹽酥雞、炸雞排成為繼珍珠奶茶之後,最廣為人知的台灣美食之一。

鹽酥雞可追溯到1970年代的夜市,某個台灣攤販為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,心生創意,將雞肉切成小塊、沾粉油炸,加上胡椒等簡單調味料製成,結果受到市場歡迎。

▋台灣夜市口味「暴力美學」又一實踐

鹽酥雞,是台灣夜市口味「暴力美學」的又一實踐,台灣人心中最佳宵夜代表。切為小塊的雞胸、雞腿肉,加入醬油、米酒、大蒜、五香粉及各家「秘密調味料」醃製,裹上各攤特製炸粉,酥炸起鍋後灑一點胡椒或辣粉,擱上一些蒜頭及九層塔,便成就一份典型的鹽酥雞。

今日,鹽酥雞攤位上不會只有鹽酥雞,亦有各種炸物,充分展現台灣人對於吃食的創意與熱情。

肯德基炸雞橫掃全世界,但強龍不一定壓得過地頭蛇,面對台灣國民美食鹽酥雞無敵的草根勢力,可能是恰好,也可能是順勢,在1992年推出了雞米花產品,就當作是向台灣鹽酥雞致敬的友善表示。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