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/特約作家一高靜玉
灣茶能有今日這般亮眼的成績,應歸功於英國人約翰・陶德(John Dodd)。1867年,陶德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苗在台北丘陵地種植,聘請當地人種植茶葉、指導種植技術、提供資金、設立茶葉精製廠、收購茶葉,並首創機器化製茶,將台灣的烏龍茶試銷至澳門,廣受好評。
隔年,陶德便由廈門與福州引進茶葉技工,開始精製烏龍茶,並以「福爾摩沙烏龍茶」(Formosa Oolong)為品牌命名。
1869年,陶德將台灣茶運至紐約販售,大受好評,並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,隔年便將出口到紐約販售的茶葉增加5倍,販售金額也翻倍。也因此,陶德被譽為「台灣烏龍茶之父」。
到了1877年,台灣茶葉已經打進國際茶葉市場。18年後,日本接收台灣,受到當時英國在殖民地經營紅茶事業相當成功的影響,也希望在學習英國的紅茶文化後,將台灣紅茶行銷全球,賺取外匯。
為此,台灣紅茶產業在日本政府的規劃下,開始計畫性的建立。不同類型的台灣茶(包種茶、紅茶、綠茶)也在不同時期,外銷到世界各地。不少當時在大稻埕開業的買辦都賺上大錢,也孕育了日後影響台灣較深遠的李春生。
最早跟隨陶德工作、出生大稻埕的李春生後來被譽為「台灣茶葉之父」。他成功的將「Formosa Oolong Tea」烏龍茶銷到歐美市場,也讓台灣茶在歐美市場成為被討論的品項。說19世紀末是「台茶大時代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
走過了光輝亮眼的十九世紀,台灣外銷的小葉種紅茶,味道由於不像當時主流大葉種紅茶強勁,加上戰爭影響與當時的世界能源危機,外銷之路日漸疲軟。
農民因而轉經營內銷,開拓了台灣茶傲世的品茶文化與茶葉評比競賽,在內銷市場上開出亮眼成績且延續至今。而台灣比賽茶風氣的興起,其實與凍頂烏龍茶是有著緊密關係的。
▏台灣有著傲世的品茶文化(圖片來源:iStock)。
1976年,台灣茶園集中在南投縣鹿谷鄉鳳凰、彰雅、永隆、廣興等村。為了倡導國人喝茶的風氣,由當時的省政府農林廳輔導鹿谷鄉農會辦理第一屆的春茶比賽茶。第三屆起,農會以保證價格收購特等茶,並頒發獎金與限制購買數量,購買人數踴躍的話便改為抽籤。因為價格好、品質佳、又能培育優秀茶農,比賽茶的知名度漸漸傳開。
1982年起,台灣茶農開始可以自產、自製、自銷。由於比賽和品牌百家爭鳴,造就了台灣烏龍茶的生產製造技術突飛猛進。時至今日,比賽茶在台灣遍地開花,提供消費者選購時的參考依據之一。
與比賽茶幾乎同時興盛的,當屬品茶文化。當時台灣茶藝文化進一步發展,融合傳統與創新,形成多元的茶道風貌。
1980年成立的陸羽茶藝中心,致力於推廣茶藝教育,提供茶藝師認證課程,培養專業人才;1981年開設的紫藤廬茶館,成為文人雅士與藝術家聚會的場所,見證了台灣茶文化的深化與轉型;1982年開設的「東坡居」,走入店中可見小橋、流水、黃鶯啼叫,木製裝潢與精緻茶食、座位,頗具風雅。
1990年代,台灣股市上萬點,民眾生活闊綽,進一步帶動了品茶的風氣,茶藝館與愈見精緻的茶具紛紛問世,不少客人與店家都擺出比賽茶,在店中一較高下。
近年來,受到西方品酒文化(Tasting Wine)的影響,台灣茶界也開始發展出類似的「Tasting Tea」模式,企圖將品茶提升至更精緻的層次。例如,部分茶藝教室或如台中的講茶學院等機構,開始導入系統化的風味描述、香氣分析等品飲方法,引導消費者更深入地感受茶湯的細緻變化,發掘台灣茶的深度與多樣性。
於是,茶界開始有了「司茶師」這樣的角色,與客人互動時,藉由言語引導來描述風味、風土,感受層次,讓消費者能理解飲品背後的文化與價值所在。
再者,透過對風味的描述傳遞茶湯的各種樣貌,雙方能精準了解對方想呈現的味道,正是司茶師對傳統茶界做出的貢獻。
隨著品茶文化愈發精緻化,「Tea Pairing」的概念也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。Tea Pairing 意指將茶飲與食物搭配,透過兩者的相互襯托,創造出更豐富的味覺體驗。這樣的概念,不僅挑戰了傳統的飲茶方式,也為台灣餐飲文化注入新的可能性,將茶飲提升至如同葡萄酒、清酒般的品飲層次,甚至與星級餐點搭配,成為佐餐飲品。
品茶其實可以跳脫茶道、茶席,僅以純淨的茶款,展現風味的變化與旅程。參考清酒與葡萄酒的系統,以國際侍酒師認同的品飲邏輯來描述台灣茶,將台灣茶的風味與文化傳遞給消費者。從單純品飲茶款,到以茶佐餐,讓用餐經驗更純淨且感受好茶帶來的寧靜與味覺寬廣,將為台灣的新式餐飲注入另一股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