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芋頭─我正式名字叫「芋艿」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芋頭,正式的名稱應為「芋」或「芋艿」,然台灣社會少以此稱呼,一般多以芋頭稱之。芋頭的球狀地下莖可食用、亦可入藥,芋頭含豐富澱粉,適合各種烹調,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農作物之一,關於芋頭最早的栽種紀錄,可追溯至西元前5000年的印度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頭主要分布於濕暖的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在東亞、南亞、東南亞、埃及、希臘、西非、加勒比海,以至於太平洋諸島都是相當普遍的食材。


▋原住民的芋頭文化歷史久遠 

芋頭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,在台灣,原住民素來便有耕種芋頭的文化,種植芋頭歷史源流已不可考,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於1603年明朝人陳第所著之《東番記》。

台灣的原住民族所種植的芋頭品種眾多,可粗分為種植於山坡地之山芋(或稱旱芋)以及種植於平地水田中的水芋,各部族皆有其區域品系。 

例如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.巴瓦瓦隆所撰之《山芋頭:部落教室2》一書即記載,僅排灣族一族所保留芋頭品種便有15種之多;蘭嶼達悟族則種植水芋,其所種芋頭品種更達21種。 

目前在台灣平地,芋頭主要栽種的品種為檳榔心芋,產量頗豐;台中大甲是芋頭最著名的產區,清明之後就由屏東高樹芋頭接力。 

台灣人食用芋頭的方式有鹹有甜,作為主食或入菜皆可,可作為甜品,亦時常以火鍋料的方式出現於餐桌上。無論是芋頭排骨湯、芋頭粥、芋頭米粉湯等鹹食吃法,或是芋頭西米露、芋頭蛋糕、芋仔冰則為甜食吃法,各自精彩創新。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