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 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對於許多在台灣農村長大的孩子而言,這樣的畫面並不陌生:母親或祖母從田邊路旁隨手採回一把野菜,回家汆燙後佐以醬油,便成了餐桌上那道苦甘交織的家常滋味。這種被稱作『烏甜仔菜』的野草,學名為龍葵(Solanum nigrum)。這種可食的台灣原生植物雖帶有毒性,卻在庶民生活中,交織成一代人特殊的味覺記憶。
青綠果實具毒性,莖葉汆燙後可食用
龍葵全株含有龍葵鹼,青綠果實毒性最強,誤食可能引發中毒,症狀包括嘔吐、腹瀉,甚至抽搐或意識喪失。不過成熟後的黑色果實卻能生食,帶點酸甜滋味,莖葉經處理後則成為安全的野菜。對許多農村孩子而言,它既是清爽的配菜,也是母親在物資匱乏年代的「代用菜」。龍葵常見的料理方式有:汆燙涼拌佐蒜蓉醬油、薑絲麻油快炒、煎蛋、蛋花湯,以及鹹粥。料理前常以熱水汆燙去苦味和毒素。其苦甘交織的滋味,成為許多人深刻的童年記憶,更體現了庶民飲食中「就地取材」的生活智慧。
而龍葵的角色並不僅止於食材,如今更被重新認識。龍葵在食農教育中被介紹為一種病蟲害少、環境適應力強的原生野菜。另外,龍葵含有糖苷生物鹼、多酚與抗氧化成分,在傳統上被認為具清熱解毒、利尿消腫之效。龍葵的例子揭示,即便是不起眼的野草,也蘊含著深厚的庶民智慧與土地文化,展現人與自然共生的深刻連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