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臭豆腐─香與臭,相互成全,味道立體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臭豆腐為台灣常見之街市小吃,對於初來乍到的外國人而言,無疑是艱難的挑戰。然而對深嗜此味的台灣老饕而言,那是因為外國人還不能體會,臭豆腐如同藍紋起司,擁有香與臭相互成全的立體味道層次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灣常見的臭豆腐料理方式有二:將臭豆腐置於湯汁中清蒸,謂之「清蒸臭豆腐」;將臭豆腐油炸至外皮酥脆,撈起後擱上台式泡菜,謂之「油炸臭豆腐」,都源自中國。

搭配的蒜末、辣椒、醋,用強香調和豆腐的臭,創造藍紋起司無法達到的另一個味道層次。

▋臭豆腐晚近才出現在台灣 

以竹籤串之,以炭火烤之的「炭烤臭豆腐」,則為台灣原創。無論以何種方式料理,台灣皆有其擁護者,各有所愛。 

臭豆腐源自中國,一說其源於清代康熙年間,陰錯陽差間被發明出來;或說其源於安徽人嗜吃之「毛豆腐」,一種刻意使豆腐發酵後表面起一層黴皮之物,亦是臭不可擋。 

製作上,毛豆腐是用米醋發酵的,臭豆腐傳統上是用莧菜醃製的臭鹵發酵的,現代工業製造多改用透過分離純化的菌種進行培養製作臭滷水,比較衛生、品質也穩定。 

隨國民政府遷台,臭豆腐也初來乍到,剛開始民眾聞之掩鼻,還懷疑是「共匪施放的毒氣彈」。但慢慢的,臭豆腐用耐心說服了民眾,最終在台灣扎下了深根。 

隨著台灣於全球的能見度愈來愈高,臭豆腐在國際友人間亦逐漸由「試膽」測驗般的恐怖料理,轉變為一道可和藍紋乳酪氣味相比拚的美食料理,如今不僅於台灣,國外的台菜餐廳中亦可見此料理。

臭豆腐,一道於台灣發揚光大的經典小吃,雖臭猶香,更別忘記那搭配用的台式泡菜,清爽甘甜,亦令人回味無窮。 

探索更多
小米酒─有功勞的才可以喝
小米酒在台灣出現甚早,原住民釀製小米酒的歷史亦悠久。於清代康熙年間遊歷台灣的郁永河,在《裨海紀遊・土番竹枝詞》24首之17中寫到原民以唾釀酒;此外,《諸羅縣志》及《臺海使槎錄》中皆見類似紀錄。因此可以理解最早的小米酒以唾液為酒引,此與世界各地有釀酒文化的原住民相似。
蜜餞─「鹹酸甜」道盡風味
蜜餞為將水果等農作物以糖或蜂蜜醃漬所成之加工食品,在台灣,蜜餞又稱「鹹酸甜」,此三字即道盡蜜餞的風味:既帶有醃料所賦予之鹹,卻又保有水果本身的酸甜,一口咬下去,豐富的滋味隨即充滿口腔。
肉鬆─成吉思汗的秘密軍糧?
肉鬆在包含東南亞的大華人世界是日常食品,《世界食物博覽》(World Atlas of Food)表示,應是源於中國。源於中國大致可信,2011年,大陸江蘇省的太倉肉鬆甚至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