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餅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,春天時民眾以蔥蒜香菜等五辛盤,祭祀後以餅包裹五辛(大葱、小蒜、韮菜、香菜、芸苔)食之,以求開五臟的保健效果,是謂「春餅」,即為潤餅和春捲的前身,之後流行於整個東南亞。
後來,潤餅成為閩南的節慶食物之一。閩南各地,內含材料各自不同,差異大到正如美食作家陳靜宜曾提及「潤餅就像沒有文字的族譜,可以讀出一個人的身世」。
今日台灣常見的潤餅,其食材不僅包含五辛,還增添胡蘿蔔、豆芽、高麗菜等食材,口感更顯豐富。然而,跟粽子一樣,有南北差異,時間上,北台灣在尾牙、過年前吃;南部在清明節前吃。
口味上,無論在夜市或街市上時常見潤餅販售,南部潤餅偏甜,除了花生粉之外還會放些白糖、油麵;北台灣偏好清爽,蛋酥與紅燒肉則不可少。各有所好,幸好沒有像粽子一樣,引發南北大戰。
潤餅與春捲傳至東南亞後,又有了許多不同的模樣,例如炸春捲等小食,成為亞洲地區常見的美食之一。
越南的春潤以米紙而非麵粉製作,餡料放蝦仁及九層塔,沾甜酸辣醬食用,自成一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