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 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一撮雪白的鹽,既能點化菜餚的滋味,也承載著家族的歷史。出身綠島的田培真說道,她的家族在此生活已經超過七代。在台鹽進入綠島之前,每年農曆7月,海邊不會漲潮,此時的綠島人們家家戶戶出動,拿著飯擔與木杓,去海邊撈海鹽。「這可是要儲存一整年的用量呢!」她笑著回憶。這些來自黑潮的鹽,承載著綠島人共同的記憶與溫暖。
淨海產淨鹽,滋味更豐美
海洋,不僅是綠島人的食物來源,更是他們的天然冰箱。居民利用岸邊結晶的鹽花醃漬漁獲,以此度過物資匱乏的嚴冬。然而,隨著台鹽引入大量便宜的日曬鹽,綠島的傳統採鹽逐漸沒落。但田培真的父親田丁福,始終銘記與長輩一同撈鹽的景象,決心守住手炒海鹽的技藝。他將這份使命傳承給女兒田培真與孫子田立成,一家三代就此毅然投入,維繫這項傳統。
接下重擔的田培真回憶,父親曾指著無垠的海洋對她說:「這整片海,都是妳的!」這片潔淨海域所產出的鹽,品質確實純淨。然而,當她真正投入後,才發現艱辛之處才剛要開始。 首先海鹽接觸濕氣容易化水,許多消費者誤以為是受潮,殊不知這正是天然手炒鹽的特性。此外,手炒鹽產量稀少而質精,所需人力成本高昂,因此在主流市場的占有率有限。
放眼國際,天然手工鹽日益受到推崇,如法國的鹽之花(Fleur de Sel)、英國的馬爾頓鹽(Maldon Salt)等皆為其例。綠島田家的手炒鹽,其清甜鮮美與獨特風味,在此潮流中毫不遜色。這間三代相傳的海鹽舖,儘管收益不高,卻堅定守護著技藝與家族記憶。他們的不懈堅持,不僅回應了當代健康飲食的趨勢,更彰顯了地方文化永續傳承的深刻價值。台東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