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上的鹽,世上的光。鹽不僅能改變菜餚的滋味,在台東長濱鄉永福部落的「海鹽爺爺」蔡利木心中,鹽還是傳承部落記憶的物品。出身長濱的他,55歲回到故鄉,復興自幼接觸的海岸阿美族製鹽技術,使海岸阿美族獨有的手炒海鹽得以流傳。

追溯原住民製鹽歷史,早從日本時代之前就已開始。海鹽爺爺說道,山間生活的原住民使用鹽膚木(台灣原生植物,果實帶有鹹味)增添鹹味,海岸阿美族則以手炒方式,提煉出海鹽花。

日本時代,日本人引進海鹽日晒法,規模廣泛,南部鹽田達7,000多公頃,集中在台南、嘉義和高雄西南海岸,每公頃曬鹽產量約為90噸。民國時期,鹽場收歸國有,日晒鹽進入餐桌,手炒鹽逐漸銷聲匿跡。如今全長濱,只剩下海鹽爺爺一人,獨自守著傳統。

量少質精,以體驗教學延續傳統

比起日晒法,手炒海鹽費人工,也費力氣。爐灶前燒著火,鍋中海水冒泡,到一定程度時徐徐加水,讓炒出的海鹽保有純淨乳白色。一個多小時的過程中,人不能離開鍋邊。如同所有的手製品,這些海鹽既珍貴,又少量。嘗起來比市面上的鹽多了一點甜味。

在全球手工鹽文化盛行的今日,長濱的手炒海鹽展現小規模的精緻工藝,雖難以大量生產,但透過體驗教學,這項工藝正轉化為文化觀光與教育資源。「這樣營生,沒什麼利潤啦,可是可以守護傳統,做得快樂最重要。」在海鹽爺爺爽朗的笑聲中,彷彿看見老人的身影,在這世界撒下鹽,也播下延續傳統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