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 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薑母鴨作為北部冬令食補的代表料理之一,起源可追溯至中國閩南福建泉州的「鹽鴨」,隨移民傳入台灣後,經本土化轉變。1980年代,有台灣業者開始加入麻油、米酒與中藥材,將原本偏乾的鹽鴨,改良為湯色深紅、酒薑香濃郁的台式薑母鴨。此料理多選用品種肉質結實耐燉的公紅面番鴨(學名疣鼻棲鴨,Cairina moschata,俗稱麝香鴨、番鴨、紅面鴨),以麻油爆香老薑後,放入鴨肉翻炒,鎖住鴨肉鮮汁,加入米酒和獨門中藥材,用砂鍋小火慢燉一到兩小時。
薑母鴨料理中的老薑(薑母)富含薑辣素與薑油酮,能溫中散寒、促進血液循環並具抗發炎效果,驅散體內寒氣。鴨肉性涼且低脂高蛋白,滋陰潤燥,恰可平衡薑母的溫熱。加上黨參、當歸等藥材的補氣養血作用,整鍋湯品補氣養血卻不燥熱,溫潤適口。
新北薑母鴨的多元風貌
在新北市,薑母鴨已形成一股獨特的飲食文化。名店「霸味薑母鴨」以炭火慢燉聞名,湯頭濃厚飽滿,每逢冬天,總能吸引大排長龍的顧客,現已成為連鎖品牌,分店遍及全台。另一家名店「曾家薑母鴨」則以清爽藥膳風格見長,湯底帶枸杞淡雅香氣,且份量十足,成為聚餐時最受歡迎的選擇。此外,除了傳統的口味,台北市也有店家推出了「紅蟳薑母鴨」。紅蟳的鮮甜融入薑母鴨溫潤湯頭,不只多了海鮮的美味,其性寒的特點,也能巧妙地中和薑母鴨的燥性,使湯品風味更趨平衡。
有趣的是,這道料理還曾「逆向輸出」,回到了它的發源地。1990年代隨著台商返鄉經商,台式改良版薑母鴨被帶回中國閩南地區,形成文化交流的迴圈,也展現了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與活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