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洲南鹽場,不僅是鹽業歷史遺址,更是居民共同生活的文化舞台。自 2008 年復晒以來,每年10月舉辦的「謝鹽祭」吸引數千人參與,為寧靜的鹽田注入活力,並多次登上媒體版面,成為布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慶典。

洲南鹽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道光四年(1824年)由鹽商吳尚新在新厝仔地區重建的第三代洲南鹽場,並於日本時代進一步發展,成為台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晒鹽重鎮,直到 2002 年因無法與進口鹽競爭而停晒。2008年,在「布袋嘴文化協會」推動下,地方接手廢棄鹽場,邀回老鹽工修復龜裂荒蕪的鹽田。歷經三年養田,鹽場終於重新產鹽,重生的鹽田也成為社區凝聚的重要象徵。

「謝鹽祭」傳承鹽工精神與永續理念

而謝鹽祭的誕生,正是居民與鹽田關係延續的具體成果。活動以迎神繞境揭開序幕,北管樂聲中,神轎與手持謝鹽祭牌的民眾共同遊行,沿途停駐三座廟宇,祭拜天地與土地公,為鹽工與鹽田祈福。

傳統儀式之後,園區內的「代鹽人市集」登場,攤位匯集各地特色鹽品與在地美食,除嘉義布袋海鹽外,更集結全台數十攤鹽業相關產品。另有在地烘焙坊使用當地霜鹽,推出謝鹽祭限定的「烏金鹽花奶油捲」,以及方塊酥名店運用霜鹽製作出「霜鹽奶油方塊酥」。

現場也設有鹽田導覽與鹽工生活體驗,遊客能參與闖關遊戲或 DIY 鹽工藝品。活動由布袋嘴文化協會主導,強調社區參與與文化傳承,也致力於環境友善,推動無塑生活、鼓勵自備餐具。洲南鹽場從廢棄到重生,不僅是鹽業的復興,更是社區凝聚、文化傳承與永續生活的實踐,為台灣地方創生樹立了社區營造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