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小麥─第二大糧食穀物,自給率千分之三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在只見稻田、幾乎見不到小麥田的台灣,麵粉卻是台灣民眾穀物糧食的第二名,因此麵粉原料小麥超過9成必須進口。根據2023年農業部統計,國產小麥年產量只有區區4000公噸,占全年用量約千分之三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麥自給率最高曾達15%,但小農在寸土寸金的台灣種植小麥,價格根本無法跟機械種植農業國競爭,台灣食用麵粉,超過8成來自美國。


▋台灣小麥用來製造紹興酒、高粱酒

台南學甲栽種小麥已20多年,成為當地特色經濟作物,曾成就學甲「黃金傳奇」,與台中大雅、彰化大城成為國產小麥三大產區。然而產量年年減少中。故今日國產小麥僅少量種植,以契作的方式生產小麥,並以提供製作紹興酒、高粱酒為主要用途。

小麥源於中東,經過馴化後廣泛傳至歐洲等地,為溫帶長日照植物。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,看似並非小麥的理想生長環境,但最早於清領時期,即有先民攜小麥栽種之紀錄;日治時期時,日本政府則發展利用水稻收穫後的秋冬時節種麥的耕種方法,並曾種出品質較日本內地為佳的小麥。

1945年二戰結束後,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時期以來之種麥思維的同時,亦大量接收美援小麥,且大力在台推廣麵食運動,自此由小麥磨粉加工所製成的各式中式麵食、西式麵包開始進入台灣家庭,逐漸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一環。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威士忌─台灣橫空出世,躋身全球頂級產區
知名美劇《金融戰爭》(Billions)曾出現台灣威士忌,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:「誰能想到,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!」此言不虛,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,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,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,形成獨特的「台灣風土」風格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