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傳承數百年的滋味—「東方乳酪」豆腐乳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走進台灣的菜市場或雜貨店,總能在角落發現一排排玻璃罐裝的豆腐乳。這種被譽為「東方乳酪」的發酵美食,不只是餐桌上的配角,更是連結社區記憶與日常生活的文化載體。從眷村阿嬤家中的紅豆腐乳,到客家庄裡代代相傳的白豆腐乳,每一種風味背後都有著獨特的社區故事和人文脈絡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
◤文/特約作家一Melody

朝《天工開物》中提到:「取好豆腐,切作方寸,以葦簟重疊,待生黃衣,曝乾,以清酒、醬汁漬之。」這段文字不僅記錄了豆腐乳最原始的製作工序,更揭示了古人對發酵技術的深刻理解。

製作過程中的「黃衣」,指的是豆腐表面因發酵而生成的黴菌,這與現今豆腐乳製作中使用的麴菌發酵原理相同。這種發酵技術的發現,標誌著中國古代在食品保存與風味提升方面的重要突破。 

🥢 小知識:豆腐乳

豆腐乳是一種傳統發酵豆製品,由豆腐經霉菌發酵、鹽漬、調味後製成,口感細膩,風味濃郁,常作為佐餐或調味品。

◆  製作過程
豆腐切塊後發酵,表面長出霉菌,再經鹽漬與二次發酵,加入紅麴、辣椒或酒等調味,最後密封陳化,使風味更醇厚。
◆  種類
紅豆腐乳、白豆腐乳、臭豆腐乳、麻油豆腐乳
◆  食用方式
可搭配白粥、饅頭,或入菜調味,如炒青菜、燜肉及火鍋沾醬
◆  營養價值
豆腐乳富含蛋白質、胺基酸與益生菌,營養豐富,但含鹽量較高,宜適量食用。這種發酵食品以獨特風味深受喜愛,廣泛應用於亞洲飲食文化

▋台灣式 vs. 眷村式 豆腐乳的在地發展 

台灣的豆腐乳發展史,是一部融合多元文化的歷史。早期台灣的豆腐乳製作,主要承襲閩南與客家的傳統工藝。清朝時,各地已有家戶式的豆腐乳製作坊,採用在地食材,發展出獨特的發酵工藝。 

日治時期,台灣的豆腐乳製作開始系統化與規模化。1895年之後,日本政府對台灣傳統產業進行調查,在《台灣產業調查錄》中,詳細記載了當時豆腐乳的製作方法與產銷情況。這個時期,豆腐乳的製作技術得到改良,品質更趨穩定。 

戰後,隨著大陸各地移民來台,帶來了不同的製作工藝,特別是紅麴豆腐乳的製作技術。這使得台灣的豆腐乳文化更加多元。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記載,1950年代起,台北迪化街逐漸形成豆腐乳產業聚落,各家製作特色互有千秋。 

而客家豆腐乳的特色,在於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與文化意涵。根據新竹縣文化局的調查資料,客家地區的豆腐乳製作特別注重「米酒」的運用。這與客家人相信米酒不僅能增添風味,更能延長保存期限。在製作過程中,客家豆腐乳特別重視發酵環境的控制。傳統客家庄會選在秋冬季節製作豆腐乳,這時節溫度適中,最適合發酵。製作時,會將豆腐切成方塊,經過曬乾後,以特製的糯米麴進行發酵,再以米酒調味。這種製作方法,至今在苗栗、新竹等客庄仍可見到。 

根據客家委員會的資料,客家豆腐乳不僅是調味品,更是客家人待客的重要食材。在傳統的客家筵席上,豆腐乳常被用來佐酒,展現主人的待客之道。 

▋走讀豆腐乳,跟著滋味去旅行 

客家人製作豆腐乳的工序講究,首重豆腐的品質。選用上等黃豆製成的豆腐,經切塊、曬乾後成為豆腐乾,這是決定成品風味的關鍵。在新北客家文化園區內陳列的傳統竹製晒架,見證了先民如何善用自然日照與空氣流通,讓豆腐乾達到最適合的乾燥程度。 

醃製過程中,紅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客家人特別重視紅麴的培養技術,因為它不僅賦予豆腐乳獨特的色澤,更能產生深層的鮮味。園區保存的老式陶缸,仍能從缸壁的痕跡看出歲月淬煉的發酵智慧。 

接著來到彰化埔心的江記豆腐乳文化館。江記豆腐乳的故事要從1908年說起,創辦人江蔭香先生以祖傳的醃製技術起家,歷經四代傳承,不僅保存了傳統工法,更融入現代化的製程,讓古老的發酵智慧得以延續。 

文化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「古法製作區」,這裡完整重現了傳統豆腐乳的製作流程,包括豆腐製作、日曬時序、紅糟發酵工藝與調味封存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館內的「時光長廊」,陳列著各個年代的產品包裝與器具,從早期的陶甕、玻璃罐,到現代的真空包裝,見證豆腐乳產業的演進。 

▋豆腐乳新吃法!像乳酪一樣配酒 

精緻美食拼盤與紅酒搭配:傳統義式冷盤組合,包含多種奶酪、風乾肉、新鮮麵包與香草醬,搭配兩杯紅酒,完美呈現地中海風味餐前開胃體驗
▏目前餐酒搭配愈來愈盛行,豆腐乳也可望像起司一般,成為餐桌上的驚喜。
(圖片來源:iStock)

隨著食飲新浪潮不斷發展,豆腐乳也不再只是清粥小菜的配角,更能新譯東西方餐桌文化,以現下愈來愈盛行的餐酒搭配(Wine Pairing)來說,豆腐乳就如發酵熟成的起司一般,能創造出意料之外的驚喜。近年來,豆腐乳與葡萄酒的搭配嘗試逐漸出現,亦有將法式長棍抹上紅豆腐乳,灑上細切香芹,呈現出一種東西融合的風味體驗。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威士忌─台灣橫空出世,躋身全球頂級產區
知名美劇《金融戰爭》(Billions)曾出現台灣威士忌,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:「誰能想到,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!」此言不虛,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,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,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,形成獨特的「台灣風土」風格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