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蚵仔麵線─台灣麵線家族的老大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麵線是台灣的經典小吃,而且流派形成一個非常大型的家族,麵體主要分麵線糊、清麵線兩種。但所加上的關鍵配料相當多元,蚵仔、大腸、肉羹、丸子是台灣常見的,其中,蚵仔麵線是老大,大腸麵線為老二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國閩南,如漳、泉、廈門等處早有麵線,且麵線上的「澆頭」(指添加在飯、麵上的配料)多樣,無論豬肝、菜脯、油條、雞腿皆可作為配料;澆頭,是辨識麵線「籍貫」的線索,也是決定成敗的指標。相傳麵線小吃與漳、泉渡台先民有關,而台灣靠海,易取得的蚵仔便因地制宜成為麵線的重要配料。

早於日治時期之1940年,畫家立石鐵臣的《民俗台灣》中描繪永樂市場裡的小攤食便已可見。畫作旁以文字紀錄畫中之攤食名稱,便出現蚵仔粳(蚵仔麵線),此即明證。 

台灣蚵仔養殖遍布從彰化以南的西南沿海,一年四季都有,夏季因浮游生物多,蚵仔最肥美,也是蚵仔麵線最佳品嘗時期。 

▋南北愛好差異大

台灣南北出現口味偏好差異、壁壘分明。南部的麵線稱麵線糊,口味偏甜、勾芡較濃;北台灣則以柴魚煮湯引味。配料上亦有所不同,南部較為多元,肉塊、魚漿皆可入之;北台灣則以蚵仔和大腸為主,少有其餘配料。離島澎湖則偏好清麵線加蚵仔。 

台灣的蚵仔麵線多為紅麵線,煮熟撈起後澆上蚵仔、新鮮大蒜磨成之蒜醬,以及香菇蝦米等配料,最後撒上一把香菜。饕客深嗜此味,聞到蒜香佐香菜的氣息便循香而來。 

在較難取得海鮮河鮮的地區,會用肉羹或大腸等物取代蚵仔,也因此蚵仔麵線攤多半還賣大腸與肉羹麵線。拜經濟起飛及運輸系統發達所賜,如今在台灣,就算不靠海,也能吃到新鮮美味的蚵仔麵線了。 

探索更多
品味澎湖的大海─漁村美食一探究竟
深夜的澎湖潮間帶,戴著頭燈的蒙面婦人正在「照海」(tshiō- hái),彎著腰、翻著石頭,找尋隱藏在礁岩石縫下的珠螺、鐘螺、爛腳仔(澎湖特有種章魚)。(圖片來源:Rene)
米粉─古早時,喜慶宴客才吃得到
台灣的米粉源於中國福建惠安,應為渡台先民傳入,後於台灣中部發跡,其後逐漸區分為兩種形式:向東發展為南投埔里米粉,向北發展為新竹米粉,為台灣兩大著名產區。
金門高粱酒鄉之旅─從戰地到創新,品味高粱文化之美
金門,這座島嶼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,而其中酒文化更是其獨特之處。踏上金門,彷彿時光倒流,穿梭於軍事據點、歷史建築之間,感受著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。而金門的釀酒歷史,正是這座島嶼文化的一部分,承載著戰地到人文品味的轉變。(圖片來源:金門酒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