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信,蚵仔煎源於福建,又稱牡蠣、蠔,在華人地區有不同的作法版本和名稱,有的是菜、有的是小吃,廈門稱海蠣煎,馬來西亞是蠔煎,潮汕叫蠔烙。台灣的蚵仔煎,恐怕是其中「最小氣」的版本;別人一盤用掉半斤、一斤蚵仔不手軟,台灣版本要食客努力東翻西找,能找出7、8顆就算豪華的。那麼,台灣蚵仔煎到底憑什麼比其他地方的版本出名?還拿下小吃王國第一名的桂冠?
從食客端的體驗,台灣版本吃起來有幾項優點:蚵仔帶腥味,太多會膩;青菜脆甜的口感同時平衡了蚵仔的腥味;蛋,加強蛋白質的供應;粉漿,保住了食材的水分和嫩度;甜辣醬料,則能提鮮壓腥。吃食過程找蚵仔,甚至具尋寶樂趣。總歸來說,台版蚵仔煎,勝。
16世紀時,地瓜隨西班牙人傳入東亞後,方有閩南人以地瓜粉製作蚵仔煎。傳入台灣後以地瓜粉和沿海易得之的蚵仔為主角,鮮香無比。
台灣的蚵仔主要產地在台南七股、嘉義東石、雲林台西、彰化王功西南沿海及金門、澎湖離島,漁民擔心颱風一夕摧毀蚵田,半年就搶收了,否則假以時日,也是能長大不少。
牡蠣具高蛋白質,歐洲人稱它為「海裡的牛奶」,日本人稱「帝王食品」,在中國明朝時叫「西施乳」。如此帝王級的食品,在台灣近乎銅板價就吃得到,能不流行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