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 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藍草,一種深扎根於客庄土地的植物,因其蘊含的天然藍靛素,成為藍染文化的靈魂。自清代傳入台灣後,藍染技藝曾遍及苗栗、南庄與北埔等地,是客家婦女製衣持家的重要技藝之一。隨著工業化進程與化學染料的普及,這項古老工藝曾一度沒落沉寂。如今,位於苗栗三義的「卓也小屋」,正重新喚醒這份藍染之美,讓藍草不僅是布料的色源,更進一步成為創意食材。
卓也小屋執行長王惠瑛秉持「從土地回歸自然」的理念,堅持採用園區自產的藍草來製作染料。傳統的藍草種植與染料製作,極易受氣候、日照與土壤等自然條件影響,穩定性甚低。王惠瑛帶領團隊復育藍草田,並與學術單位合作,致力改良染料的穩定性。同時,她更將藍草的應用延伸至肌膚護理領域,例如採用園區植物開發出萬用乳膏。此外,透過手作體驗課程,以及服飾、布藝等商品的開發,讓更多人能親身感受並理解天然藍染的深邃美感與溫暖質地。
藍染餐桌的風土創作
卓也小屋亦提供創意蔬食料理,嚴選在地有機食材,菜色豐富多元並隨季節更迭。其招牌菜色包括:改良自傳統草仔粿的「客家小漢堡」、融合豆薯與客家酸菜的珍珠蔬菜捲、五香鄉村豆干,以及鳳梨沙嗲杏鮑菇等。最具特色的,是將天然藍靛運用於餐點之中,例如呈現漸層色澤的天然靛藍生吐司、起司蛋糕、冰淇淋,以及彩色芋圓與藍染湯圓,皆以天然植物色素製作。
它不僅成功復興了一項傳統工藝,更重塑了地方文化的自信與光彩。園區未來計畫導入智慧農業系統,以提升藍草種植與管理的穩定性,目標是建構一條從原料、加工到商品的完整生態產業鏈。從染料、農作到飲食體驗,卓也小屋已然形成一個自給自足、可循環的文化實踐場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