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見的貢丸料理除貢丸湯外,亦時常加入其他湯品之中、作為火鍋配料,或和其他食材拌炒,用途多樣。同時出現多種口味,加入香菇、剝皮辣椒,甚至有草莓貢丸(粉紅色)。
貢丸源自中國,由先民來台時引入,然而其起源眾說紛紜,常見者有「孝子」說和「上貢」說,據文史工作者陳錦昌考究,貢丸是傳統吃食,以手藝代代相傳,雖無孝子亦無上貢之佳話,但無損其美味。
如今知名之貢丸業者多數早期兼營魚丸生產,兩者兼有販售。例如進益摃丸的創辦人葉榮波,早自日治時期1938年起,即於新竹城隍廟邊販售自製貢丸、魚丸。而今日台灣街市所見之貢丸,多為機械化生產、大量製造,傳統人工製作者較為罕見。
新竹貢丸美味的原因在於:使用新鮮溫體豬肉製作,即所謂的「活肉」。加鹽後打至「出膠」,並反覆捶打至呈肉漿狀,利用蛋白質的鍵結性形成網狀結構,形成彈性口感製作而成。
「貢丸」之名,即來自其製程中反覆「摃」(台語「搥打」的發音),體現台語中形容食物時的慣例,兩字之食物名,其第一字為作法或形容,第二字為食物樣貌,如甜「粿」、粉「粿」,摃(捶打過的)「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