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貢丸─發音來自台語的「打」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貢丸或作「摃丸」,為以豬肉作為原料之加工食品,台灣各處皆可見,亦為餐廳小吃、家戶間常見之食品。台灣的貢丸以新竹所產最為出名,常用以煮湯和另一知名物產米粉搭配,成為具代表性的街邊小食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見的貢丸料理除貢丸湯外,亦時常加入其他湯品之中、作為火鍋配料,或和其他食材拌炒,用途多樣。同時出現多種口味,加入香菇、剝皮辣椒,甚至有草莓貢丸(粉紅色)。

貢丸源自中國,由先民來台時引入,然而其起源眾說紛紜,常見者有「孝子」說和「上貢」說,據文史工作者陳錦昌考究,貢丸是傳統吃食,以手藝代代相傳,雖無孝子亦無上貢之佳話,但無損其美味。

▋新竹貢丸使用溫體豬

如今知名之貢丸業者多數早期兼營魚丸生產,兩者兼有販售。例如進益摃丸的創辦人葉榮波,早自日治時期1938年起,即於新竹城隍廟邊販售自製貢丸、魚丸。而今日台灣街市所見之貢丸,多為機械化生產、大量製造,傳統人工製作者較為罕見。

新竹貢丸美味的原因在於:使用新鮮溫體豬肉製作,即所謂的「活肉」。加鹽後打至「出膠」,並反覆捶打至呈肉漿狀,利用蛋白質的鍵結性形成網狀結構,形成彈性口感製作而成。

「貢丸」之名,即來自其製程中反覆「摃」(台語「搥打」的發音),體現台語中形容食物時的慣例,兩字之食物名,其第一字為作法或形容,第二字為食物樣貌,如甜「粿」、粉「粿」,摃(捶打過的)「丸」。

探索更多
永續森林五感療癒─產地餐桌之旅
25年前,聯合國森林論壇訂定了四項全球森林目標,希望藉以應對森林損失並防止退化,重新定義了森林的發展方向,同時改善了倚賴森林生活者的生計,並有效推動森林資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小米酒─有功勞的才可以喝
小米酒在台灣出現甚早,原住民釀製小米酒的歷史亦悠久。於清代康熙年間遊歷台灣的郁永河,在《裨海紀遊・土番竹枝詞》24首之17中寫到原民以唾釀酒;此外,《諸羅縣志》及《臺海使槎錄》中皆見類似紀錄。因此可以理解最早的小米酒以唾液為酒引,此與世界各地有釀酒文化的原住民相似。
探索風味保存食─不斷演化的客家菜
獨立在汪洋中的台灣,從自然到文化都深受「海漂」的影響。因為洋流與季風傳播而來的種子在島上落地生根,長成了精采的自然生態系。同樣的,渡海而來的異鄉人在島上安身立命,移植不同的生活,漸累積成為土地的文化底蘊。(圖片來源:iStock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