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阿里山森林鐵路─世界遺產潛力點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揭開台灣歷史,一定有個重要的章節書寫「阿里山」這個舞台。從日治時期到現在,從運載林木到載客觀光,阿里山森林鐵路不但是台灣獨特的鐵道資產,更把阿里山推上全球知名景區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◤文/特約作家一FunnyLi  李佳芳

開台灣歷史,一定有個重要的章節,寫在阿里山這個舞台上。在日治時期的山林政策下,為了開發山林裡的珍貴樹材,於各個林場興建的森林鐵道,為台灣經濟發展史留下重要的軌跡,也成為台灣獨特的鐵道資產。

物換星移,當多數老林鐵退役停駛,路段不是磨滅消失、荒於山林,便是併入載客的台鐵,現今還能保持大量完好且運行的,便只有阿里山森林鐵路了。

從運載林木到載客觀光,林鐵把阿里山推上全球知名景區。

1937年,總督府又把阿里山劃入國立公園,阿里山更成了台灣重要的觀光印象。

翻開史料,1935年韓國皇太子來台旅行所公布的《李王垠殿下御視察日程》,當中便有乘坐林鐵貴賓車廂前往阿里山旅行的記載。這趟百年前獨領風騷的林鐵旅行,成了今日的經典路線。

這條全長71.4公里的狹軌鐵路,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平原攀升至2,216公尺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,串聯了多樣的生態系統和氣候帶,最初為運送珍貴林木而建,如今已轉型為重要的觀光資源。

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景點如奮起湖、神木車站等,加上阿里山五大奇觀(日出、雲海、森林鐵路、高山茶園和櫻花),吸引了無數遊客。

以高山茶園為例,位於阿里山的「茶田35號」多次在阿里山高海拔優良茶競賽中獲獎,例如在2022年的春季比賽中獲得優良獎;「達明製茶廠」則在2021年的冬季競賽中獲得頭等獎,使高山茶園成為阿里山地區重要的觀光景點。


▏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景點眾多,圖為十分具有特色的奮起湖車站(圖片來源:unsplash)。

▋世紀偉大工程,運載台灣記憶的林鐵

從1912年開通至今,阿里山林鐵成了台灣鐵道史的活文化,被列入全台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。這條不容易的林鐵在2009年遭受莫拉克颱風摧殘,嚴重受損,曾中斷運行15年之久。

經過多年修復,終於在今年(2024年)達成全線通車的目標。

旅人可從嘉義市區上車,直抵終點沼平車站,再次感受百年多來人們旅行阿里山的風情。

從山下到山上,沿途可見記憶台灣發展的產業遺址,以及許多精巧的鐵道設計。例如北門站的「嘉義製材所園區」,保留了日治時期台灣最大製材場的部分工業遺構;再往下的鹿滿站則有日治時期菸草產業所留下、古老的大阪式菸樓。

火車行駛到樟腦寮車站,特殊的折返式車站具有X形的鐵軌設計,為會車時用來避車的設計;至獨立山車站則有螺旋式路線,火車如衛星繞行獨立山攀升而上;到了第一分道與第二分道車站之間,則可以體驗火車「碰壁」的之字形鐵道設計。

為了克服海拔與山林地形,採行多種設計的阿里山林鐵,可以說是鐵道工程的集大成。

▋尋覓林鐵線上,深藏不露的絕景

阿里山林鐵沿線,鐵道線上有許多深藏美景的小站。

位於梅山鄉境內的梨園寮車站有日治時期所設的「見晴台」,可以欣賞當地果園、茶園、竹林的產業風光。到了夏季,這裡更是賞螢勝地。

夜裡,寂靜的鐵道上,漫舞的螢火蟲如墜入森林的星子,置身其間如同漂浮宇宙太空,感受相當奇幻。

抵達終點的沼平車站,日本建築師五十嵐信夫操刀的新式驛站,融合了日式傳統建築風情,呼應了阿里山的自然與林業故事。

沼平車站位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之內,周遭有許多知名的景區,花上一到兩天慢遊,便可一次飽覽阿里山的五大奇景。

從沼平車站步行不遠的小笠原山觀景台,視野開闊,全幅收納玉山群山跌宕起伏的稜線,如同畫家筆下的大景,配上破曉時分的日出光耀,是阿里山不可錯過的奇景。

轉場到百年古剎慈雲寺,這裡有眺望塔山的觀景台,日落之際可欣賞金色陽光映照翻湧雲海。這個驚心動魄的光之舞台,是攝影玩家追夕陽的必來之地。

景色之外,這裡也有許多保存阿里山林業故事的歷史場景。

前身為阿里山林場俱樂部的阿里山賓館,於百年檜木屋成立「1913舊事所」,重新復原舊禮品販賣部,展示許多珍貴的文物。

近來修復完成的「阿里山貴賓館」,為日本皇族與高級官員視察留宿的住所,如今被保存並指定為嘉義縣定古蹟,緩緩述說舊林業的風華故事。


▏阿里山五大奇景之一──日出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)。

▋深入鄒族山村,打開旅行副本

想要更加深入體驗阿里山的風土人情,下行時不妨在十字路車站下車,打開支線旅行的副本。

「十字路站」一如其名,有「交通要口」的意思。

這座車站是風災後最先修復的車站之一,也是阿里山青年返鄉創業的重要據點。十字路車站銜接林道,可以走到多林車站,步行與鐵路結合成一圈O型路線,很適合一日單攻。

想深度旅行的話,可以在鄒族人新聚落、被形容為「台版合掌屋」的得恩亞納社區停留數日。這個深藏於山間的幽靜村落,有不少鄒族人經營的小店,販售老麵包、部落烤肉料理等。從得恩亞納社區乘車到來吉部落,有來吉社區發展協會全新打造的「富足聖山市集」,展售鄒族小農生產的作物,以及鄒族藝術家的創作物件。

有意思的場域與有意思的人交會,成了山民與旅人交朋友的地方。

探索更多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
黑鮪魚故鄉在屏東─行家看魚形、魚腹、魚鱗
台灣四面環海,一年四季都有多樣的海鮮分布,滋養著人們,處處精采。其中,屏東東港鎮位於高屏溪出口東南方,隔海與小琉球風景區相望,是台灣南端恆春半島最熱鬧與忙碌的漁港。(圖片來源:高靜玉)
花枝丸─澎湖產的最有名
花枝丸為台灣常見魚漿食品的一種,主要以魚漿、花枝漿包裹花枝碎肉製成,口感彈牙、風味濃郁且富有鮮味,一般家庭及夜市裡很常見。食用方式有煮湯、加入火鍋作為配料,或是油炸後加上胡椒鹽,都是深受歡迎的吃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