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分時節,柿子紅了」已經是全台小學生最熟悉的台灣在地風情,幾乎每個小學生都曾經在每年9到12月柿子成熟盛產的季節「跟著課本去旅行」,造訪柿園。
1685年所編撰的《台灣府志》已有柿子在台灣栽種的紀錄;甜柿則於1974年自日本引進,經鑽研改良後甜柿不需脫澀即可食用,從而使栽培面積逐漸擴大。
根據農委會統計,台中東勢、嘉義番路、苗栗公館、台東卑南及新竹北埔及新埔等,是台灣柿子的主要產地。其中,新竹北埔因為有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,乾旱、溼度低,適合曬柿餅,台灣8成以上的柿餅產量集中於此,在陽光穿越曬柿子的棚架下拍照,成為秋天絕佳的景致。
台灣的柿子分為「澀柿」及「甜柿」二類,澀柿果形大而端正,須經脫澀處理,口感爽脆故稱為脆柿,多加工成柿餅。
甜柿則不需要人工脫澀,在樹上熟了就可以吃。台中和平區海拔800~1000公尺的摩天嶺,是全台最早開始種植甜柿的地區,因為海拔較高、日夜溫差大,甜柿更容易累積糖分,口感也更清脆,連泰國皇室都指名進口這裡的甜柿。
台灣甜柿的主要品種有:富有、次郎、花御所。富有果肉細緻多汁又甜美;次郎質地細緻但口感扎實,果汁較少但甜度較高;花御所果肉細密多汁但栽培不易,產量少。
三種甜柿各有忠實鐵粉。由於產季鄰近農曆春節,甜柿又有「事事如意」的諧音,經常作為年節待客之應景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