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從《少年Pi》看東港漁業的永續智慧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李安的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不僅是一場視覺史詩,更是一則蘊含海洋生態智慧的啟示錄。電影中流光溢彩的「海上銀河」,其意象正與台灣東港海域的漁汛時節及生態循環相互呼應。這部作品也映照出,台灣漁民如何將「竭澤而漁」的古老警示,轉化為百年智慧與永續理念的具體實踐。(圖片來源:陳漢元)

李安於2012年執導的電影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(以下簡稱《少年Pi》),上映後獲得全球影迷好評,不僅被《時代》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,更囊括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、攝影、配樂與視覺效果四項大獎。這是李安繼《斷背山》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,再次奪得此一殊榮,成為躍上全球舞台的台灣之光。 

電影描述少年Pi全家人搭乘日本貨船在海上遭遇了暴風雨,全船人員不幸都遇難,只有少年Pi與斑馬、鬣狗、紅毛猩猩幸運存活下來,最後則是他跟一隻孟加拉虎(理查.帕克)在海上共存的故事。 

從電影鏡頭延伸至東港漁業循環 

電影開場以如鏡般平靜的海面鋪陳氛圍,其後戲劇性的強烈對比才逐步展開。救生艇上斑馬、鬣狗、紅毛猩猩三隻動物相互攻擊殘殺之後,只剩下少年Pi與孟加拉虎在海上對峙、拚鬥、漂浮,以至相互共存。歷經多時對峙,疲憊的雙方躺在救生艇上,仰望夜空星斗,凝視藍色海面映照出的流動銀河與星雲。接著,飛魚群不斷躍出水面,直至一尾巨大的鮪魚撞上救生艇,畫面戛然而止。 

電影中海上流動的銀河其實是水中小蝦米聚集成群流動的軌跡,因為蝦米身上的熒光而在深夜星空照射下的景象。電影依循著從蝦米、小魚到大魚的海洋生態鏈依序呈現,此一順序正與屏東東港海域依循季節(冬、春、夏)捕撈不同漁獲的自然節律相互呼應。 

東港的永續承諾:捕撈文化與保育平衡

東港海域依循著自然的節奏:每年10月至隔年1月捕撈烏魚,冬季(11月至隔年2月)是鰻魚季,11月至隔年5月為櫻花蝦,清明至端午則捕撈更細小的赤尾青,春季4月至6月則迎來鮪魚盛產。這套自然循環的海洋生態體系,正與《少年Pi》電影中所蘊含的海洋生態意涵深度共鳴。 

東港三寶之一的櫻花蝦是當地經典美食,為讓漁業資源永續,東港漁會設有嚴格禁捕制度。(圖片來源:陳漢元)


過去在台灣享有「東港三寶:黑鮪魚、櫻花蝦、油魚子」的美譽,正因為櫻花蝦的色澤如同美艷的櫻花一般,讓櫻花蝦炒高麗菜、櫻花蝦油飯(米糕),或是搭配旗魚鬆的櫻花蝦炒飯成為台式經典美食;然而,全球僅有日本駿河灣與台灣東港、宜蘭頭城等極少數海域盛產櫻花蝦。 

鑑於蝦類在生態鏈中扮演關鍵的餌料生物角色,為確保海洋生態永續,東港區漁會制定了「櫻花蝦產銷班作業漁船公約」,旨在健全產銷班的組織與制度,以期讓櫻花蝦漁業能在台灣紮根,並穩定其長遠發展。每年6月1日起至10月31日為櫻花蝦的幼蝦禁捕期,全體產銷班成員不得於該期間對於櫻花蝦進行捕撈,違者若經查證屬實,將會移送屏東縣政府查辦,此外產銷班將會另外再處以罰金;同樣的東港區漁會也有赤尾青的捕撈作業規定。因此櫻花蝦、赤尾青得以生生不息、永續繁衍,繼續保有「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蝦米。」相互依存的海洋生態系統。

 

東港禁捕期間漁船停泊港口,漁民趁此機會修補漁網。(圖片來源:陳漢元)

從「黑鮪魚文化季」看東港如何實踐永續海洋

屏東縣東港鎮每年5月至7月舉行的「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」藉由黑鮪魚文化美食,用以推動在地文化與觀光旅遊;根據農業部漁業署依據《太平洋黑鮪漁撈作業管理辦法》統計,2025年台灣捕撈黑鮪魚數量達11,500條(2025年6月數據),總重逾2,300噸,已略超年度2,200噸的捕撈上限。因此漁業署公告於6月8日提前結束該年度捕撈作業,以期永保海洋生態資源的生生不息。 


每年5月登場的「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」,是東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慶典。隨著第一尾黑鮪魚上岸,漁港湧現熱鬧人潮。(圖片來源:陳漢元)


雖然每年五月熱鬧登場的「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」都會帶動台灣各地享用黑鮪魚美食饗宴,但是東港區漁會及漁民堅持遵守黑鮪魚、櫻花蝦、赤尾青等捕撈政策,終能獲得海洋生態保育的永續發展;此舉正是呼應2015年聯合國推動全球邁向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(SDGs)其中第14項「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,以確保永續發展」目標一致,而這又與秦王政6年(西元前241年)《呂氏春秋.義賞》:「竭澤而漁,豈不獲得,而明年無魚。」(過度捕撈將導致資源枯竭)所載的永續生態理念相符。 

探索更多
肉乾─從前是束脩,現在是零食
肉乾是指經醃製及乾燥處理後的肉類,常見有豬肉乾及牛肉乾。早期肉乾在人類飲食生活中的主要目的是作為久存吃食,孔子學生拜見尊師的見面禮「束脩」也常用肉乾;但歸功於食品加工技術進步,及生活水準提升,現代民眾已當成零食或補充蛋白質之用。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
米苔目─我應該叫米篩目,昔日的小確幸
「米苔目」是台灣經典的庶民小吃,在台灣米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,時至今日,在台灣大街小巷仍然時常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