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麻糬─中國?日本?客家?身世成謎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,流行於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華南地區,名稱各異。台灣常見的麻糬,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什麼台灣會稱呼「麻糬」?其實沒有史料可以定論,只能說,不排除是閩裔台灣人受到客家麻糬和日本和菓子的影響;而日本和菓子可能是由中國傳入的。

麻糬的發音和日本語Mochi相近(本意為餅,譯名和菓子,經常有餡料,較大又有餡料的稱「大福」);客語發音為「粢粑」(無餡料),福建閩南語漢字為「麻糍」(無餡料)。 

▋客家人逢年過節必吃麻糬

由於本身僅具有淡淡的糯米香氣,故經常包餡於其中或沾黏粉衣食用以增添風味。甜鹹皆宜,較常見者有以花生糖粉或芝麻糖粉作為餡料或粉衣,和以紅豆或綠豆等作為餡料者。 

過往以勞動為主的台灣農業社會中,特別是客家族群,吃來易有飽足感的麻糬便是每逢節日、喜慶招待客人的點心,頗有族群儀式感。 

原住民族中之阿美族亦有以小米製成的麻糬,稱為「杜侖(turon)」,現在已成為花蓮知名伴手禮。 

近年台灣食品商製作美味彈牙的台灣麻糬,外銷海外超過50多個國家。產品品項繁多,加入各式台灣水果口味、甜食內餡等麻糬都可見到,還有限定的珍珠奶茶、古坑咖啡口味! 

探索更多
薑─嫩薑用於做菜,老薑用於養身
薑,不僅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,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。台灣的嫩薑與老薑更以優越品質享譽國際,征服日本、荷蘭等國餐桌。
絲瓜─《本草綱目》:「其瓤有絡」
絲瓜又稱菜瓜,《本草綱目》就提到「其瓤有絡」,指瓜體布滿絲絡。
阿里山森林鐵路─世界遺產潛力點
揭開台灣歷史,一定有個重要的章節書寫「阿里山」這個舞台。從日治時期到現在,從運載林木到載客觀光,阿里山森林鐵路不但是台灣獨特的鐵道資產,更把阿里山推上全球知名景區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