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筒仔米糕─迷你版油飯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筒仔米糕為台灣常見鹹點,和油飯同為糯米所製、宛若雙生,混淆時有所聞。有云油飯為煮熟後以醬油和配料拌勻;米糕則炊蒸後再擱上肉燥等配料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有耆老云其差異在配料不同,油飯用料豐,撒上櫻花蝦、香菇、魷魚等鮮料;而米糕過往視作點心,份量小,吃巧勝吃飽,故配料僅肉燥、魚鬆、小黃瓜。早期米糕以竹筒盛之炊蒸,故得名「筒仔米糕」。

看見台灣基金會致力於發掘台灣的美好與特色,2012年舉辦「食在有趣」活動,2016年主題是「筒仔米糕」,2017年為「台灣刈包」,2018年則是「三杯雞料理」,持續深耕台灣文化美食,並行銷世界。 

筒仔米糕看似大同小異,但就是有店家能做出名氣來,且產生了群聚效應,台南全區密布排隊店,台中清水一帶則成區域性聚集。

▋筒仔米糕也能登米其林名單 

如今,筒仔米糕遍及台灣街市之中,米其林美食指南中,台灣南北皆有米糕專賣店入榜。台南入榜的是落成米糕,澆上肉燥、小黃瓜片、魚鬆、花生,配上四神湯,材料看似尋常,但口味不凡。 

台南排隊店不少,下大道蘭米糕澆上古早味肉燥、魚鬆、醃黃瓜片,大碗加上滷丸子;保安路米糕,滷丸子、魚鬆、醃黃瓜片是標配,滷肉切得極碎。 

台中清水一帶筒仔米糕店頗為密集,其中王塔是排隊店,創於1933年,米糕用料有五花肉、蚵乾和蝦米等。放了筒仔米糕不常見的配料:蚵仔,等於「海陸小食」。 

台灣知名文學家葉石濤先生,曾在其小說中寫下食用筒仔米糕的美好記憶:一碗是不夠的。然而小吃吃的就是這種意猶未盡,下次還會再來。筒仔米糕依然以其小巧的小吃風格,令嘗者感受那迷人的意猶未盡。 

探索更多
白蘿蔔─吉祥蔬菜,語意:好彩頭
蘿蔔在中國栽種歷史悠長,北魏時期(約533至544年)成書的《齊民要術》即已對蘿蔔的種植有一定的了解;台灣栽種白蘿蔔的歷史,推估應隨先民來台時引入,歷經清領及日治時期,已成為庶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。
果乾─台三線客家莊是主力產區
果乾為以日曬、烘乾等方法去除水份之水果。台灣素有「水果王國」之美名,以地利與氣候之便,出產之水果種類繁多,風味亦佳,若遇豐年,果品收穫量豐碩、無法盡售,出於惜物愛物之精神,將水果烘乾後,不僅能延長水果的食用期限,果乾更因加熱造成糖份濃縮,風味更顯鮮甜可口。
小籠湯包─源自江南勝江南
麵食原流行於中國北方,然而往南方發展後,樣子便秀氣起來。江南吃食首重細巧,包子饅頭一旦過了長江,身形頓時顯得玲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