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山蘇─台灣蕨類王國中的熱門菜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在可食用的蕨類植物中,山蘇,在一般菜市場都買得到了,配上小魚乾一炒,很家常的一道菜;過溝菜蕨(俗稱「過貓」)多半只在山產店吃得到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蘇的身世頗為「顯赫」,要談要從4億年前談起。前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享有「蕨類教父」之稱,多年來到處演講,不斷宣揚台灣蕨類的可貴,以單位面積計算,台灣可稱得上是全世界的「蕨類王國」;4億年前蕨類稱霸植物界,動輒20、30公尺高。


▋遠古恐龍在蕨類大樹下悠遊

已滅絕的恐龍,正是在蕨類大樹之下或悠遊或獵食。直到松柏杉這類裸子植物取代蕨類地位,蕨類開始演化變成小型化、附生或成長在當今主宰地球的樹木之上或地下、岩石間。山蘇,又名鳥巢蕨,主要附生在樹木之上,最明顯的特徵是孢子囊長在葉脈上且有線狀孢膜。 

台灣有三種原生的山蘇,大多生長於中低海拔山區(500-2500公尺),最早由原住民族作為野菜食用,其嫩芽先端捲曲,質地柔滑嫩脆,四季皆可採食。最早由阿美族發現食用,1991年後,由於國人對野味的需求升高,開始大量種植,因此逐漸躍升為餐廳、山產中的嬌客。主要產區在花蓮及台東。 

山蘇可作為藥用及觀賞之用,嫩芽搗碎可做創傷敷布,亦為原住民族使用的藥草之一。 

台灣的山蘇品種包含山蘇、南洋山蘇以及台灣山蘇,其中以南洋山蘇口感最佳、嫩芽較大,為主要的食用品種,也是種植面積最廣者。山蘇同時也是很好的觀賞植物,因無須長時間日照,適合栽種於室內。 

探索更多
小米情懷─原住民端午節拿出來的不是粽子
在台灣的許多原住民部落中,小米無疑是部落文化核心,也是在尋求原鄉文化復興過程中,首先考慮復育的作物(圖片來源:iStock)
小米酒─有功勞的才可以喝
小米酒在台灣出現甚早,原住民釀製小米酒的歷史亦悠久。於清代康熙年間遊歷台灣的郁永河,在《裨海紀遊・土番竹枝詞》24首之17中寫到原民以唾釀酒;此外,《諸羅縣志》及《臺海使槎錄》中皆見類似紀錄。因此可以理解最早的小米酒以唾液為酒引,此與世界各地有釀酒文化的原住民相似。
清酒─和米酒釀製差別在「精磨」
清酒和台灣米酒同樣以米為原料,差別在清酒將米精磨到重量幾乎只剩一半。台灣釀酒業於廢止菸酒專賣制度後百花齊放,除了近年來於全球競賽中屢屢獲獎的葡萄酒和威士忌,清酒亦為引人注目的品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