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/特約作家一王彥蘋
米即是「粟」,是原住民諸多傳統主食之一,其他主食還有芋頭、地瓜、樹豆、米等。然而小米在原住民文化裡卻比其他主食更居於核心,種植小米、消費小米、釀小米酒、將小米做為儀式器物以及圍繞著小米而舉辦的儀禮祭典等,顯示出小米在原住民心中的神聖性與重要性。
如今在原鄉復育成功以及觀光消費運作下,小米製品進入文化觀光市場,成為日常可見與購買的族裔文化商品。其中一樣食物是每逢漢人的端午節,就會被端出來販賣與比較、被漢人稱為「小米粽」的「阿粨」。
以食物形式來說,「阿粨」(排灣語qavai、魯凱語abai、卑南語abay)比較接近小米糕,它是以泡水小米磨成米漿、瀝水待乾後,揉製為長條米糰。簡單一點的版本則是直接用小米粉,在中間包入肥豬肉或是魚肉當做內餡,以假酸漿葉包起之後,最外層再用月桃葉或是香蕉葉包起來水煮或蒸熟食用。
根據台東農改場所記錄的達魯瑪克長老口述歷史,阿粨是小米收成後的豐年祭中吃的,一年只吃這一次。
比阿粨更接近漢人粽子的,反而是稱做「吉拿富」的食物。
吉拿富(排灣語cinavu、魯凱語cinabu、卑南語inavu)也有人稱「祈納福」,則是台灣南部的排灣族與魯凱族特有的名稱。
關於阿粨和吉拿富的同異,有各種說法。現在的普遍認知中,和阿粨最大的差異是,吉拿富是用泡水的小米米粒包肉,以及只有在排灣族生命禮俗像是結婚、生育或是遠行的祈福、節慶祭典等重要活動中,才製作來跟親友分享。
涼山部落的耆老口述歷史就曾提到:
「以前生活很辛苦,平常都吃小米、地瓜和芋頭,有時候甚至要砍柴到隔壁村換乾糧。只有在祭典或結婚時可以吃到裹著肉的cinavu,結婚時,cinavu還會做得特別大顆,以便大家一起分享。」
但是根據日治時期所編纂《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》的排灣族調查中提到:
「黏糕稱qavai,其製法有兩種……固有製法如同日本糰子。製法是先將粟放入臼中搗,除去殼及糠後,再以水洗,然後浸泡水中半日,移至簍中瀝乾,再放入臼中搗成粉。粉加水揉和後,再加花生、肉類、魚介類,做成各種形狀,蒸食或烤食。粟糕有數種名稱……放入肉類、豆類而做成長五、六寸,寬一、二寸許,以月桃葉包裹者,稱cinavu。」
可見當時排灣族的吉拿富是屬於阿粨這個粟糕類別底下的一種。
一般人所認知的「豐年祭」,其實是原住民祭典之一。
原住民部落的祭典圍繞在農作物的生長週期,農作物中最重要的就是小米。舉例來說,屏東地區就有魯凱族的小米豐收祭以及排灣族的5年祭等。
▏「豐年祭」,是原住民祭典之一(圖片來源:iStock)。
根據屏東大學對涼山部落的研究,部落的小米收穫祭約在7、8月間,收穫祭後第一次種植是在10至12月,隔年1月份採收,2月份開始鬆土;第二次種植為3到5月,6月份採收完後休耕,直到9月份開始割草,並將雜草混合牛糞做為土壤天然的養分。
小米對原住民來說,是相當具有文化意義的農作物,無論是日常生活、結婚、豐年祭等,都可以看見小米的身影,以小米做為聘禮也代表「我是多麼尊重你們貴族之家」。
在排灣族部落中,小米從開墾、播種、除草到收穫,每一階段都有祭儀,農事活動完成時所舉行的祭儀稱為「Masalut」。
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譚昌國在《排灣族》一書中,就曾經從Masalut這個字來解釋祭典的意義:「Masalut意思是『年的跨越』,是整個部落和部落中每個家戶一年一度的通過儀式。」
▏具有文化意義的小米,承載許多精神性的象徵(圖片來源:iStock)。
學者瞿海良著作《大自然的賞賜:台灣原住民的飲食世界》,也描述了排灣族在日治時代的農業祭典:
「排灣族相信小米中有小米神,所以挑選小米種米時必須挑選粒大而均勻者,經過祭祀後才能成為種米。種米選定後便開始一年的農作生活與祭典。」
根據他的描述,排灣族的農業祭典有開墾祭、播粟祭、粟新芽祭、收穫前祭、割粟祭、粟收穫祭等。可見排灣族的祭典圍繞在小米這個重要的儀式作物上進行。
在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教授許功明的調查報告中,民國76年屏東霧台鄉各村的傳統祭典,也有烤小米餅向祖靈祭祀祝禱的活動。
在魯凱族概念裡,小米是珍貴神聖的作物,卻不是日常食品,而是儀禮祭祀中的必備祭品,因此農業生活的宗教儀禮也是以小米的生長週期為主要根據。
魯凱族收穫小米前後為期約兩個月左右,都穿插著各種祭儀活動,7、8月小米收穫後的祭典,堪稱一年裡宗教生活的最高峰。
在打獵祭(watsapi)中,獵人們打獵結束回到村子,祭儀時會有女巫燃燒小米梗並拿來做拔除禮和潑水動作,表示替對方驅除污穢與災害,小米粽更是大家一起食用的儀式祭品。
台灣經過清領、日治時期,原住民的小米耕作逐漸被水稻所取代,小米的主食地位不再。被視為原住民傳統的小米文化,在現代化與都市化的過程中慢慢流失,也面臨文化保存與傳承的危機。
所幸,學術界有致力於保存小米種子的研究者。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張松彬曾經做過台灣小米品系分布狀況的調查,建立了台灣最完整的小米品系資料庫。
而在台大農藝系執教30多年的種子學專家郭華仁教授,則從美國國家種原庫迎回一批台灣原生種小米種子,堪稱台灣小米復育的重要推手。
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,簡稱FAO)因應氣候變遷,將2023年訂為「國際小米年」,而台灣早在多年前便開始進行小米復育工作。
如今,台灣各地的官方農改場、NGO和研究團隊積極與部落合作,推廣和復育小米,使這一原住民的重要作物逐漸為大眾所熟知。
正如郭華仁教授所言,珍貴原生種作物的保種不僅僅是存放在國家種原庫,更在於持續讓農民種植,使種子年復一年的演化,適應氣候與環境,這才是更具意義的保種方式。
2024年5月底,台灣首批約170種珍貴小米種原被送入北極的「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」,為台灣小米的未來留下一個踏實的後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