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台式香腸─有人潮的地方就有它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香腸為肉品保存方式之一,因肉類為珍貴蛋白質來源,冷藏設備出現之前,人們即以各種方式,試圖延長肉品保存期限。而香腸便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製作方式,世界諸文明皆可見到製作香腸的文化,台灣也不例外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式香腸應源自中國,隨先民渡海而傳入台灣。台式香腸為利用香料、絞肉搭配鹽、糖等調味料攪拌均勻,再利用動物腸衣為外包裝後經日曬、風乾而成,如今亦有燻製者。

為避免肉質腐敗,早期製作香腸時會加入大量的鹽,惟調味過鹹,不僅口感不佳,亦無法多吃。直到黑橋牌香腸改良香腸口味及製程,研發出「烘束爐」,以低溫炭火和長時間乾燥技術,大幅改善香腸製程及口感,奠定台式香腸鮮甜多汁的風味。

至於民眾最關切的亞硝酸鹽問題,新東陽回應市場的方法是「100%無添加」,無硝酸鹽、防腐劑及其他食品添加物,以高溫蒸煮方式製作。

▋「民主香腸」傳達台式幽默

至此,以豬梅花肉為主,具有獨特肉香的台式香腸成為台灣的知名食品;現今除一般常見的原味外,亦有高粱酒、蒜頭、草莓、馬告或水果醬料口味,風味愈顯多元。

烤香腸廣泛出現在全台灣的家庭、夜市、街市,甚至臨時的大型活動之中,因政治活動而出名的「民主香腸」一詞,為嚴肅的活動加上一點幽默。台式香腸多以炭烤進行料理,一放上烤盤上,吱吱作響外,撲鼻的香氣遠遠便能嗅聞、令人垂涎,配上辛辣的生大蒜,勁道十足。

隨著台灣人移居海外者漸多,近來於國外亦能吃到道地的台式香腸,例如美國洛杉磯Pine & Crane松鶴麵莊等可見。台味香腸的全球征戰之路,才剛展開。

探索更多
刈包─虎咬豬諧音「福咬住」
問:如何向台灣人介紹漢堡?答:「美國的刈包。」問:如何向美國人形容刈包?答:「台灣的漢堡。」
棗子─台灣研發品種顏值高、名字美
台灣慣稱的棗子,原名印度棗(Indian jujube),由此可知棗子原產於印度,傳入台灣的時間不可考,惟日據時期已有栽種紀錄。
番茄─2014年起外銷多國市場
清康熙年間的《臺灣府志》有一段對於番茄的描述:「甘仔蜜,形似柿,細如橘,初生青,熟紅,味濃,肉多細子,亦不堪充果品,可或糖煮成茶品。」「甘仔蜜」即為番茄的台語,描述當時的番茄並不好吃,還得加糖熬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