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個十分尋常的醃漬料理,背後其實承載著一段厚重的常民文化:早期來台的先民由於食物來源有限、生活清苦,所以無論客家或閩南族群中皆可見到醬瓜的身影,一來利於保存,而其醬油鹹香則為有限食材帶來溫暖的滋味。
早期白米是珍貴食材,農民種植的白米,大部分外銷賺外匯,「賣油娘子水梳頭」(意指:好東西優先拿去賺養家費,自己不享受)自己則只取用少量白米煮成粥當做主食,混入澱粉地瓜增加飽足感,再配上醬瓜,為平淡又平凡的一餐,添加了幸福感。
醬瓜是以小黃瓜以鹽巴、糖、醬油、稍微燙煮進行醃漬處理即成,醃漬後的小黃瓜可長期保存,且富有醬油的鹹香甘醇,並保留小黃瓜脆嫩多汁的口感,由於製作簡便快速,許多家庭皆能自行製作,也因此成為許多台灣人皆有的味覺記憶之一。
適宜搭配僅有淺淺飯香的清粥食用,當成開胃小點,或是加在其他料理中增加風味,醬瓜相關的料理則包括瓜仔肉、脆瓜蒸肉餅、瓜仔雞湯、瓜仔排骨湯等。
綜觀世界,不同文化圈中皆有醃漬小黃瓜的食用方式。台式醬瓜之作法應由先民自中國攜入;而日式脆瓜,在製作上由於亦使用醬油,故其風味和台式十分相近。西方社會傳統的醃黃瓜,則是在糖、鹽、醋之外再加入大蒜、蒔蘿、龍蒿等香料,因此風味上和東亞以醬油、甜為基調之甜鹹風格明顯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