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項國民蔬菜名字的來由,跟韓國(古名高麗)一點關係也沒有,而是淵源於歐洲,古希臘、羅馬人都愛吃;無論是拉丁文「caulis」、荷蘭文「kool」、或西班牙文「col」,閩南語發音都近似「高麗」。
這看似平凡的高麗菜,其實參與過人類大歷史。寫過多本蔬果專書的作者張蕙芬為文時表示,大航海時代的船員常因缺乏維生素C得壞血病,直到攜帶醃漬高麗菜同行才解決這問題。
最早,高麗菜是17世紀荷蘭人帶來台灣的;一直要到日治時期引進日本品種包括「初秋」、「夏峰」,這種植化素含量豐富的十字花科作物,才開始普及;現今市場上最盛行的品種是「初秋」。
高麗菜主要產地是彰化、雲林、台中,占一半以上。高山上種植的高麗菜,由於日夜溫差大,養分容易蓄積,有特別的甜味,成特別的品牌高麗菜。
高麗菜富含植化素如蘿蔔硫素等多種營養,民俗療法中,還會用它來減緩膝蓋發炎疼痛。
歐洲溫帶氣候適合高麗菜種植,台灣主要產季在秋冬,但經過育種、或往高山上種植後,一年四季都吃得到。農糧署的宣導中,很俏皮地幫各個品種定位:初秋是「天菜隊長」,適合各式料理;雪翠是「天菜女神」,適合生食、快炒;228品種是「天菜餃餃者」,適合做餡料及醃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