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灣甚至連鳥瞰形狀都像番薯,這種5000年前於中南美洲被馴化的作物,進入台灣400年以來影響深遠。

地瓜為旋花科甘藷屬多年蔓生植物,生性強健,性喜高溫,容易栽種且生長快速,其塊根、莖葉皆可食用;在物質不豐足的時代,成了溫飽救命的食物。

據傳,鄭成功大軍開進台南鹿耳門以後,荷蘭軍隊退守熱蘭遮城,撤守時燒光庫存稻米,戰事不斷拉長,最後靠種植地瓜供應大軍糧食。

▋「番薯仔」vs.「芋仔」

民國初期,米糧缺乏的年代,老一輩的台灣人大量食用地瓜,菜葉廢莖藤拿去餵豬,當時地瓜葉又稱「豬仔菜」,刨絲曬乾的地瓜籤成家中備用乾糧,利用得相當徹底。

根據維基百科說明,台灣人自稱「番薯仔」始於日治時期,以番薯在貧瘠之地頑強生存的韌性象徵台灣精神;大規模自稱「番薯仔」則要到國民黨大軍撤退到台灣,因故與本省人發生口角時,外省人就以「番薯仔」稱呼本省人,本省人也以類似的作物「芋仔」回敬。

回到吃食的部分,1907年起,台灣總督府的農事試驗場就從中國、日本、美國、爪哇、婆羅洲等地引進各種品種,進行馴化試驗,並推廣優良品種;台灣接續發展出愈來愈多的品種,市場供應可說是琳瑯滿目。

過去拿來養豬的地瓜葉現在已成家庭餐桌常見食材;而且,地瓜還成為流行的健康食品,養生也適宜。

探索更多
大蒜─不可一日沒有它
蒜,又稱大蒜。原生於中亞或西亞地區,4000多年的埃及文明即有人工栽種大蒜的記載。蒜自漢朝由張騫自西域傳入中國,約於18世紀時自中國傳至台灣,並於同一世紀間由歐洲傳至北美。
麻糬─中國?日本?客家?身世成謎
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,流行於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華南地區,名稱各異。台灣常見的麻糬,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。
高麗菜─天菜隊長名為「初秋」
高麗菜是台灣的「國民蔬菜」,產量最大的葉菜類作物,每年的產量超過40萬噸,產值超過80億。正式名稱為「甘藍菜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