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/ 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訪當天,白鷺鷥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巧笑倩兮,翩然現身,姿態既優雅又時尚。
在父親的美術薰陶、母親的音樂涵養灌溉下,陳郁秀自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分。1965年,她以「資賦優異音樂天才兒童」身分保送出國,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就讀;1975年,更榮獲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的最高級演奏家第一大獎,成就輝煌。除了是國際知名演奏家,陳郁秀還曾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、研究所所長及藝術學院院長、文建會主委、總統府國策顧問、外交部無任所大使、兩廳院董事長、文化總會秘書長、公廣集團董事長、文化藝術總監、專業策展人等。
除此之外,陳郁秀更是一位大刀闊斧、不遺餘力傳遞台灣美食文化的先驅者。
▋從異鄉美食記憶與法式飲食獲得啟示
問起她在異鄉求學最難忘的美食,陳郁秀說了一道台灣人都很熟悉的料理:「在法國寒冷的冬夜裡,只要美味的記憶被觸動了,腦中似乎就會浮現出媽媽在冬夜裡,手指皮膚都已凍傷,卻仍堅持煮著麻油雞的畫面,空氣裡似乎都聞得到濃郁的麻油香。若再搭配上媽媽以那雙勞碌的雙手彈奏出的舒伯特《夜曲》(編按:陳郁秀母親是音樂老師),這濃烈夠勁的麻油雞,加上台灣獨有的麻油香氣跟酒及薑的催化,就是最魂牽夢縈的家鄉味。」
陳郁秀從日常作息中,深刻感受到了美食在法國人生活中的存在感及講究程度。「其實早在三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四(1638~1715)的時代,就開始懂得把食物的點滴細節融入日常,他不僅是第一位以食譜記錄保存,並持續研究的開創者,還會把吃喝相關的種種擺設、布置、大大小小環節落實到生活中,可說是法國美食文化創意產業的鼻祖。」
陳郁秀說,法國人不管吃什麼料理,都有邏輯跟順序,是一套完整的規矩。像飯前小食要搭什麼餐前酒,要上哪一道湯;餐桌上每個大大小小的杯子都有學問,哪一種杯子搭哪一種飲料,什麼菜配什麼酒,都有詳細的安排跟規矩。不只餐點本身,就連搭配的餐桌布料、餐巾紙、餐巾環,以及現場的聲、色、景整體氛圍都要到位。「用餐」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進食飽腹,而是晉升為一種美感學習、一種全方位的感官及心靈饗宴。這種強調系統與敘事的飲食精神,讓她理解到──真正的Gastronomy,不只是好吃的食物,而是一套能被閱讀、被記憶的文化美學展現。
法國的餐食美宴經驗,讓陳郁秀深深感受到,原來「吃」可以那麼講究細節、那麼純粹、那麼精緻。回到台灣後,陳郁秀也立即將她體驗到的種種豐沛的感動與感受,一步一步落實到推廣台灣文化的日常事務與生活之中。

▋以三彩美學與十二生肖宴,實踐台灣美食文化
2003年,時任文建會主委的陳郁秀身體力行,推出「台灣紅、台灣青、台灣金」的三彩美學。台灣紅就像台灣阿嬤的大紅布,也像牡丹花,像紅龜粿或紅蛋;台灣青就像台灣這座島嶼的大海跟綠地,自然生態的豐沛;台灣金則是象徵台灣豐盛的產物,芒果、鳳梨、香蕉、柿子,搭配美食相得益彰。透過這三種鮮豔原色、又極具台灣代表色的三彩,陳郁秀認為可以巧妙結合,讓台灣的美食地位再升級。
「2004年,我在文建會任內舉辦十二生肖宴的活動,特別籌劃出版了《台灣十二生肖宴全集:生肖文化之謎生命禮俗之旅》。」陳郁秀展現了她強大及獨有的美學素養、美食品味,以及文化底蘊,將過去沒有組織、只有流傳在老師傅跟學徒間、鄉野傳說口述的十二生肖宴整理出來。每一種生肖都有對應的宴席料理,堪稱美食文化經典,相當珍貴。
2014年,陳郁秀更展出前總統陳水扁2004就職國宴餐具組,不僅打造出金光閃閃的「金蘭」饗宴,更邀請南台灣知名總舖師江義勇掌廚,以在地食材搭上蘭花意象、詩詞及擺盤,呈獻蘭花盛宴。

▋直指台灣美食的挑戰:缺乏系統化美學
儘管擁有豐富的國宴籌辦經驗和美食文化策展經歷,陳郁秀坦言,每當談到台灣美食,她總會遇到兩個難以回答的問題:其一是媒體採訪時常問她,最難忘和最推薦的一道菜是什麼;其二則是常有外國友人請她介紹一套完整的台灣菜系。因為台灣好吃的菜實在太多,依據氣氛及環境當下,每道美食都有其獨特性跟美味秘訣,要獨厚一道菜,真的不公平也選不出。另外,陳郁秀觀察後深刻感受到,台灣料理缺乏整體的美學,常常只求快速吃飽,卻沒有想到將大家熟悉的美食群相,透過系統化的整理,記錄保存下來,是一大遺憾。
台灣是遍地黃金的美食寶島,但要怎麼將成千上萬的美食蒐羅整理,將「文化美食」變成「美食文化」?陳郁秀說,就是要建立資料庫、系統化整理,完整保存及推廣,台灣的美食才能邁向藝術化與國際化。而這也正是看見台灣基金會長期推動文化美食,並且透過「IDT計畫」建立系統化資料庫的原因。
▋台灣該走的「七感體驗」與標準化之路
品嘗美食,不應該只有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和觸覺的五感體驗,陳郁秀認為應該要有「七感體驗」。除了五感,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心動與震撼驚艷的感覺。因為只要吃到真正好吃、扣人心弦的美食,絕對會有難以言喻、心揪一下的沉浸式酥麻感受。
陳郁秀說:「只要找出一整套完整可搭配的食器,食材也選在地原產,烹調用台灣傳統的料理方式,方方面面搭配下來,就會是一種有儀式、可以解釋說明、能夠標準化的美食文化料理。」這樣不僅可以讓台灣美食系統化,讓每一道菜都能「說菜」──說出這些菜系的歷史緣由。透過資料庫系統化的整理歸納,讓台灣的眾家美食,從街道巷弄邊的小吃攤、尋常百姓口中的小菜,突破禁錮,漂漂亮亮地躍上國際舞台,享有能見度及曝光率。
陳郁秀認為,台灣美食絕對有潛力像法國美食一樣,進入米其林經典殿堂,最重要的是知識有機化、規格化及系統化,將每一步驟、每一個烹調環節記錄下來,匯集五湖四海的美食,透過點線面的串聯,讓文化美食昇華成美食文化,台灣美食才有機會被好好保存與記錄下來,並在國際舞台揚名立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