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大蒜─不可一日沒有它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蒜,又稱大蒜。原生於中亞或西亞地區,4000多年的埃及文明即有人工栽種大蒜的記載。蒜自漢朝由張騫自西域傳入中國,約於18世紀時自中國傳至台灣,並於同一世紀間由歐洲傳至北美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一些史料記載,在古代,蒜頭被視為可以補充精力的食品,建造埃及金字塔的奴隸及古羅馬希臘的士兵都食用。西方世界甚至認為大蒜有驅魔的力量。

然而,當蒜開始出現在餐桌之後,成為五大辛香料之一,對現代世界的飲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,家家幾乎是「不可一日無蒜」。

在台灣,蒜一般作為調味料使用,無論生食或加熱皆宜;中式料理經常將蒜用於爆香、燉湯,亦有醃漬成糖蒜,為一種風味獨特的開胃小點的食用方式。久經醃漬的黑蒜則被當做補品。 

▋有些料理,非蒜苗不可 

蒜為石蒜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身狹長扁平呈淡綠色,全株可食,埋於土裡的地下鱗莖稱為蒜頭,味道辛辣,具提高人體免疫力功效。 

春季時將大蒜種於土裡會長出青色幼苗,一定程度後,其莖葉即稱為蒜苗,又稱青蒜,可作蔬菜食用,是客家鹹湯圓、麻辣鍋沾料、臘肉的好搭檔。大蒜在生長一段時間後會從蒜苗中抽出花莖,稱為蒜薹,口感脆嫩清甜,可清炒或涼拌料理。 

主要產區為雲林縣,栽培面積占9成,其餘為彰化縣、台南市;主要品種有「和美」及「大片黑」。台灣一般約於9~10月間栽種,隔年3~4月收成,本土蒜供應有4個月左右的缺口,由進口蒜補充。 

探索更多
葡萄酒─兩個酒莊連奪世界首獎
葡萄酒,原本是法國的天下;然而,誰料得到,在亞洲,相較之下只是彈丸之地的台灣,以橫空出世的氣勢,在三年內連續冒出兩個世界冠軍等級的葡萄酒。(圖片來源:Unsplash)
文蛤(台灣文蛤)─台灣「國民海鮮」,療癒系料理
文蛤,在台灣又稱為蛤蜊或蚶仔,分布於南亞、東亞、東北亞、東南亞等區域的海、河岸。文蛤是台灣相當尋常的食用貝類之一;料理方式多樣、烹飪便捷,簡單料理即能品嘗到文蛤的鮮甜和原汁原味。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