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肉鬆─成吉思汗的秘密軍糧?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肉鬆在包含東南亞的大華人世界是日常食品,《世界食物博覽》(World Atlas of Food)表示,應是源於中國。源於中國大致可信,2011年,大陸江蘇省的太倉肉鬆甚至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而,到底是什麼時候將肉類發展成加工食品,有一說是蒙古人為了行軍方便攜帶發明,也有一說是清代官家私廚意外發明,但都缺乏正確史料證據。

肉鬆或稱肉酥、肉絨,通常是用豬瘦肉、魚肉或雞肉製成。肉鬆在加工製程中,不耐熱的維生素會被破壞,脂肪、蛋白質與礦物質等營養則幾乎不會流失,且肉鬆口感鬆脆鮮美,因此台灣常將其與米粥、饅頭等搭配,滋味豐富。

▋肉鬆有三種型態

肉鬆是台灣常見的加工品,早期作法是將肉塊滷熟後手撕,現今做法則是機器捶打碾碎肉塊,因此前者口感扎實、後者則較蓬鬆。肉鬆的製法大同小異,常見的加工流程為肉塊高溫烹煮後,透過機器捶打破壞肉的纖維,加入調味小火滷煮到乾,維持小火翻炒入味,就能讓肉鬆乾燥蓬鬆又保有口感。

肉鬆製品分為三大類,第一種肉纖維較長,口感疏鬆有彈性,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這一類;第二種纖維較短,含油量較高,口感酥脆,稱油酥肉鬆;第三種是肉鬆粉,在油酥肉鬆中加入豆粉或豆類蛋白,入口即化。有的會另外加入芝麻、海苔點綴口味。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