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貢丸─發音來自台語的「打」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貢丸或作「摃丸」,為以豬肉作為原料之加工食品,台灣各處皆可見,亦為餐廳小吃、家戶間常見之食品。台灣的貢丸以新竹所產最為出名,常用以煮湯和另一知名物產米粉搭配,成為具代表性的街邊小食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見的貢丸料理除貢丸湯外,亦時常加入其他湯品之中、作為火鍋配料,或和其他食材拌炒,用途多樣。同時出現多種口味,加入香菇、剝皮辣椒,甚至有草莓貢丸(粉紅色)。

貢丸源自中國,由先民來台時引入,然而其起源眾說紛紜,常見者有「孝子」說和「上貢」說,據文史工作者陳錦昌考究,貢丸是傳統吃食,以手藝代代相傳,雖無孝子亦無上貢之佳話,但無損其美味。

▋新竹貢丸使用溫體豬

如今知名之貢丸業者多數早期兼營魚丸生產,兩者兼有販售。例如進益摃丸的創辦人葉榮波,早自日治時期1938年起,即於新竹城隍廟邊販售自製貢丸、魚丸。而今日台灣街市所見之貢丸,多為機械化生產、大量製造,傳統人工製作者較為罕見。

新竹貢丸美味的原因在於:使用新鮮溫體豬肉製作,即所謂的「活肉」。加鹽後打至「出膠」,並反覆捶打至呈肉漿狀,利用蛋白質的鍵結性形成網狀結構,形成彈性口感製作而成。

「貢丸」之名,即來自其製程中反覆「摃」(台語「搥打」的發音),體現台語中形容食物時的慣例,兩字之食物名,其第一字為作法或形容,第二字為食物樣貌,如甜「粿」、粉「粿」,摃(捶打過的)「丸」。

探索更多
硫磺仙境,啜飲酒家文化─值得專程造訪的米其林三星景點北投
曾獲普立茲突發新聞獎的《紐約時報》記者Andrew Jacobs,曾經非常寫實的以「臭雞蛋」三個字形容北投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。但,這可不是貶抑,而是提示——當你聞到這股氣味時,歡迎來到法國《米其林綠色指南》評選為「值得專程造訪」的三星景點──北投。(圖片來源: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)
蚵仔麵線─台灣麵線家族的老大
麵線是台灣的經典小吃,而且流派形成一個非常大型的家族,麵體主要分麵線糊、清麵線兩種。但所加上的關鍵配料相當多元,蚵仔、大腸、肉羹、丸子是台灣常見的,其中,蚵仔麵線是老大,大腸麵線為老二。
胡麻油─黑白芝麻油、香油用法不同
胡麻油為台灣常見油品,胡麻又稱芝麻。在人類歷史上,芝麻出現得相當早,而胡麻油亦為最古老的食用油品之一。4000多年前的埃及及蘇丹即食用芝麻,後經絲路進中國,再傳到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