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龍眼─柴燒龍眼乾,助吳寶春在世界烘焙賽奪金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台灣物資不豐的年代,盛夏之際到龍眼樹下奮力一跳,摘下一束龍眼,撥開褐色的外皮,瞬間出現晶瑩剔透的白色果肉,隱約還可以看到中間黑色的果核,看起來像極了眼珠子,滋味甜滋滋,這就是早年台灣孩子最重要的童年回憶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眼原產於中國南方和越南北方,台灣栽種龍眼約有300年歷史,是目前全球主要的龍眼產地之一,龍眼的英文名稱Longan即是從中文名字音譯而來。

龍眼是台灣最重要的夏季水果之一,產季約5月到8月,成熟後的最佳採收期只有一週,部分品種甚至只有3到4天。消費者從市場買到的新鮮龍眼,通常已經是8分熟,買回家後趕緊放進冰箱,也只能維持兩週左右。 

▋龍眼蜜、龍眼木、桂圓麵包,龍眼在21世紀華麗轉身

因為保存期不長,才出現龍眼乾,也就是俗稱的「桂圓」、「福肉」,是中、台式料理中常見的佐食材料和零食,也是溫潤滋補的漢方藥材。桂圓可與銀耳熬成甜湯、加入黑糖薑茶或菊花茶,也能做成桂圓紅棗茶、桂圓養生茶,還可做成甜米糕、八寶粥,或加入烘焙變成桂圓蛋糕、龍眼酥……等甜點。 

龍眼木則因材質耐燒、出煙量少且煙燻風味佳,是碳烤的好選擇,常用於肉類燒烤或烘烤龍眼乾。2008年吳寶春拿下世界盃麵包大賽冠軍的「酒釀桂圓麵包」,用的就是柴燒龍眼乾,讓全世界發現台灣的烘焙實力。 

探索更多
肉鬆─成吉思汗的秘密軍糧?
肉鬆在包含東南亞的大華人世界是日常食品,《世界食物博覽》(World Atlas of Food)表示,應是源於中國。源於中國大致可信,2011年,大陸江蘇省的太倉肉鬆甚至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。
山葵─阿里山上的台灣綠金傳奇
山葵,原生於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,日語音讀為「わさび(Wasabi)」,台灣常以擬音「哇沙米」稱之。
葡萄─巨峰葡萄創造紫金傳奇
葡萄在6000多年前的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已有栽種紀錄,台灣的葡萄栽培紀錄最早可追溯到1684年自中國引進的純歐洲品種。1895年,台灣人半田敏男從日本引進多種西洋、日本葡萄品種,奠定台灣種植釀酒用葡萄的基礎,但仍因台灣氣候條件限制,難以栽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