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鵝─早期,養鵝是農家副業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台灣從17、18世紀起已有養鵝紀錄,飼養「華鵝」,主要是傳統農家副業。1974年自丹麥引進「白羅曼鵝」後,白羅曼鵝才成為飼養主流,至今占比逾97%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稱「土鵝」的「台灣華鵝」,依毛色可分褐色、白色兩種,由三、四百年前先民自中國遷台所引進,隔離日久逐漸與典型華鵝有別;至今飼養占比不到3%,但因其皮下脂肪薄、肉質鮮美,為客家族群喜愛,多在桃竹苗等地區持續飼養。

▋鵝肉有一定的顧客群 

早期農家常在庭院養雞鴨鵝,供自家食用,是「家」禽,此起彼落的鳴叫聲,帶來豐饒美味又熱鬧的幸福感。

1962年出品的《金鳳銀鵝》愛情片,代表那個年代鵝在人民生活中的存在感。現在工業化飼養後,家裡已經沒有「禽」了,安靜許多,但也失去了那種熱鬧的幸福感。留下來的,只有「呆頭鵝」一詞,指不解風情的男生。  

2014年台灣養鵝產業在養隻數曾達120萬隻,截至2022年底在養107萬餘隻,年屠宰量441萬隻,產值約24.8億元。雲林國產鵝數量約40萬隻,占全台4成。 

鵝肉有一定的顧客群,鵝的內臟部位:鵝胗、鵝腸、鵝脖、鵝掌、鵝心,常做滷味攤的下水湯等料理,仍有市場價值。鵝肉攤是較少見但有固定客戶的小吃,也有知名鵝肉店進入必比登排名。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威士忌─台灣橫空出世,躋身全球頂級產區
知名美劇《金融戰爭》(Billions)曾出現台灣威士忌,男主角於品飲時讚美:「誰能想到,台灣現在比蘇格蘭更會釀威士忌了!」此言不虛,台灣亞熱帶氣候與高濕度,使得威士忌熟成速度遠超蘇格蘭,短短數年即可展現深厚風味,形成獨特的「台灣風土」風格。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