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鵝─早期,養鵝是農家副業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台灣從17、18世紀起已有養鵝紀錄,飼養「華鵝」,主要是傳統農家副業。1974年自丹麥引進「白羅曼鵝」後,白羅曼鵝才成為飼養主流,至今占比逾97%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稱「土鵝」的「台灣華鵝」,依毛色可分褐色、白色兩種,由三、四百年前先民自中國遷台所引進,隔離日久逐漸與典型華鵝有別;至今飼養占比不到3%,但因其皮下脂肪薄、肉質鮮美,為客家族群喜愛,多在桃竹苗等地區持續飼養。

▋鵝肉有一定的顧客群 

早期農家常在庭院養雞鴨鵝,供自家食用,是「家」禽,此起彼落的鳴叫聲,帶來豐饒美味又熱鬧的幸福感。

1962年出品的《金鳳銀鵝》愛情片,代表那個年代鵝在人民生活中的存在感。現在工業化飼養後,家裡已經沒有「禽」了,安靜許多,但也失去了那種熱鬧的幸福感。留下來的,只有「呆頭鵝」一詞,指不解風情的男生。  

2014年台灣養鵝產業在養隻數曾達120萬隻,截至2022年底在養107萬餘隻,年屠宰量441萬隻,產值約24.8億元。雲林國產鵝數量約40萬隻,占全台4成。 

鵝肉有一定的顧客群,鵝的內臟部位:鵝胗、鵝腸、鵝脖、鵝掌、鵝心,常做滷味攤的下水湯等料理,仍有市場價值。鵝肉攤是較少見但有固定客戶的小吃,也有知名鵝肉店進入必比登排名。 

探索更多
麻糬─中國?日本?客家?身世成謎
麻糬是由糯米製成的小甜食,流行於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大陸華南地區,名稱各異。台灣常見的麻糬,具體反映多元文化對台灣飲食的影響。
果乾─台三線客家莊是主力產區
果乾為以日曬、烘乾等方法去除水份之水果。台灣素有「水果王國」之美名,以地利與氣候之便,出產之水果種類繁多,風味亦佳,若遇豐年,果品收穫量豐碩、無法盡售,出於惜物愛物之精神,將水果烘乾後,不僅能延長水果的食用期限,果乾更因加熱造成糖份濃縮,風味更顯鮮甜可口。
雞─本土/進口白肉雞各占一半
根據德國古生物學家澤納(F.E.Zeuner)的研究,考古學上最早被人類飼養的家雞化石,出土於印度,約4500年前,同步出土的還有鬥雞的陶俑,表示除了食用之外,人類可能已發展出娛樂甚至賭博的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