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稱「土鵝」的「台灣華鵝」,依毛色可分褐色、白色兩種,由三、四百年前先民自中國遷台所引進,隔離日久逐漸與典型華鵝有別;至今飼養占比不到3%,但因其皮下脂肪薄、肉質鮮美,為客家族群喜愛,多在桃竹苗等地區持續飼養。
早期農家常在庭院養雞鴨鵝,供自家食用,是「家」禽,此起彼落的鳴叫聲,帶來豐饒美味又熱鬧的幸福感。
1962年出品的《金鳳銀鵝》愛情片,代表那個年代鵝在人民生活中的存在感。現在工業化飼養後,家裡已經沒有「禽」了,安靜許多,但也失去了那種熱鬧的幸福感。留下來的,只有「呆頭鵝」一詞,指不解風情的男生。
2014年台灣養鵝產業在養隻數曾達120萬隻,截至2022年底在養107萬餘隻,年屠宰量441萬隻,產值約24.8億元。雲林國產鵝數量約40萬隻,占全台4成。
鵝肉有一定的顧客群,鵝的內臟部位:鵝胗、鵝腸、鵝脖、鵝掌、鵝心,常做滷味攤的下水湯等料理,仍有市場價值。鵝肉攤是較少見但有固定客戶的小吃,也有知名鵝肉店進入必比登排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