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小米─本是原住民主要糧食,在台超過5000年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小米,原產於中國,在台灣原住民部落栽培歷史悠久。從台南善化區南關里東遺址出土的碳化種子顯示,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種植小米的農業活動,品種超過300個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住民將小米視為收穫祭典上不可缺少的聖物,目前許多部落仍保有「豐年祭」、「小米祭」等儀式,感謝上天帶來農作物的豐收。小米也象徵財富,當布農族人曬小米時,如果曬得愈多,代表家族愈富有。

小米是台灣原住民族早期的主要糧食作物。不同族群、部落間也有各自的傳統小米料理,例如:排灣、魯凱、卑南族有小米粽「abai(阿粨)」,布農族則有大鍋小米飯。

在原住民族群中,小米不能獨享而必須共享,最常見的就是釀成小米酒,或是做成小米粽,分享給親朋好友。

部落青年返鄉,找回岌岌可危的小米文化

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及生活條件改變,原住民的主要糧食被其他作物取代,小米耕種者高齡化、播種不易、需由人力除草、鳥害嚴重……也使小米種植愈來愈艱難,2022年全台小米栽培面積不到100公頃。

近年來興起部落青年返鄉創生風潮,將傳統農耕智慧結合現代農耕技術,以農事體驗、小農市集、在地音樂會等活動喚起大眾對原住民小米文化的重視;小米田導覽、作物工作坊也成為全球旅人造訪台灣深度旅遊的選項。

也有部落青年從美食著手,例如以小米取代麵粉為原料的「小米甜甜圈」,炸好後撒上糖粉,外酥內Q的口感就像是炸麻糬,成為原住民飲食文化創新代表。

探索更多
發糕─不能隨便送給外人
發糕為台灣新春、祭祀常見的節慶食物,亦盛行於中國華南、東南亞一帶。台語稱為「發粿」,諧音為「發財」「高升」。
龍眼─柴燒龍眼乾,助吳寶春在世界烘焙賽奪金
台灣物資不豐的年代,盛夏之際到龍眼樹下奮力一跳,摘下一束龍眼,撥開褐色的外皮,瞬間出現晶瑩剔透的白色果肉,隱約還可以看到中間黑色的果核,看起來像極了眼珠子,滋味甜滋滋,這就是早年台灣孩子最重要的童年回憶。
貢丸─發音來自台語的「打」
貢丸或作「摃丸」,為以豬肉作為原料之加工食品,台灣各處皆可見,亦為餐廳小吃、家戶間常見之食品。台灣的貢丸以新竹所產最為出名,常用以煮湯和另一知名物產米粉搭配,成為具代表性的街邊小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