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 icon
今日文章
logo icon
search icon

米苔目─我應該叫米篩目,昔日的小確幸

分享
Facebook Share IconLine Share IconCopy Link Icon
「米苔目」是台灣經典的庶民小吃,在台灣米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,時至今日,在台灣大街小巷仍然時常可見。

◤文.圖/看見台灣基金會編輯群

苔目源於客家經典的粄食。將在來米泡水磨成漿後,加入太白粉和成米糰,再將米糰倒在竹製的「米篩目板」、鐵片、或有孔洞的瓢器上,用力搓揉後米糰就會從孔洞濾出,變成圓柱狀的白色米條。所以這樣篩出來的米製食品,正確名字應該是「米篩目」。

從前人力來回滾動摩擦篩出米苔目的方法,耗時又耗體力,近年來多以機器直接擠壓成型。 

米苔目伴隨著台灣務農時期的每一個打拚時光。農家在插秧與收割時節特別忙碌,一天除了早、中、晚三餐外,還會在早上8~9點,以及下午4點左右再吃一次點心,補充體力,有時稀飯配醬菜、有時就是將米做成各種變化,例如:鹹粿或是米苔目。 

▋鹹食口齒芳香,甜食沁涼舒暢 

台灣的米苔目,可甜也可鹹。鹹食,也就是農夫們的吃法,最常熬煮一鍋大骨湯,加入米苔目、油蔥酥、韭菜、香菇、蝦米或肉燥,清淡又夠味。除了農夫,也是尋常的常民小吃,清早拉板車運送蔬果到市場交易、孫子玩了滿身汗回家找阿嬤,這時來一碗可口的米苔目熱食充飢,很滿足。 

在燥熱的夏天,米苔目搖身一變成為甜食,碗裡的米苔目和綠豆、仙草、粉圓、粉粿……等配料加入糖水和冰塊,或是用刨冰機搖出綿密的刨冰,就是一道沁涼的古早味甜點,昔時的「小確幸」。 

一條條雪白晶瑩、QQ軟軟的米苔目,抓住了台灣人的胃,也承載著台灣人的美好記憶。 

探索更多
地瓜─「番薯仔」一詞象徵台灣韌性
俗語說:「番薯不怕落地爛,只求枝葉代代傳。」講的正是番薯的韌性。番薯,又稱甘藷、地瓜,台灣民眾多以地瓜稱之。它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一般的雜糧作物,番薯將根藤深深攀爬蔓延進台灣常民的生活、情感、文化,甚至政治意識型態之中。
鹽酥雞─美味到讓肯德基也致敬?
炸雞,是備受歡迎的平民美食,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版本。肯德基能邁向國際,靠的是背後的「富爺爺」;唐揚雞,靠日式餐飲的流行;韓式炸雞,靠韓劇;而台式炸雞「鹽酥雞」獨缺靠山,出身夜市、白手起家,完全憑口味實力。
醬瓜─清苦農村生活中溫暖的鹹香
醬瓜為台灣常見的傳統醃漬料理,簡單易做,廣見於家戶之間。醬瓜使用小黃瓜(又稱小胡瓜、小花瓜、花胡瓜、刺瓜仔)用黃豆醬油醃漬而成。